“葫芦王”一年卖800多万个葫芦,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

2021-11-10 17:05:1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从小跟父母种葫芦,中专毕业回村画葫芦,走南闯北卖葫芦,到城里推广葫芦文化,再回村里建葫芦现代化种植园……生于聊城市东昌府堂邑镇路庄村的于凤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葫芦发展之路,也带动了全村葫芦产业的发展。

11月4日,于凤刚在聊城古城福禄缘工艺葫芦店。

福禄缘工艺葫芦店,位于聊城古城东大街,2010年被东昌府区确定为葫芦博物馆。

路庄村种葫芦、画葫芦有几百年的传统。生于1979年的于凤刚,中专毕业不久回到家,跟村里老人学画葫芦。本来就有美术功底的他学得很快,也很快得到村里老人的肯定。

葫芦画出来,卖给谁呢?

“那时候,我们一人背着两个装满葫芦的蛇皮袋子,手里再提个包,像逃难一样,坐绿皮火车出去卖,上海、北京、西安……”于凤刚说, 1998年起,他和村里的郝洪燃、路宗军等人,年年出去卖葫芦,并打出了“路庄村——中华葫芦第一村”的条幅。连续七八年努力,村里葫芦打开了销路,也初步形成稳定的客户群。

福禄缘工艺葫芦店内摆放的葫芦。

打开了销路,村里葫芦供不应求。“光我和郝洪燃画,累死也画不出来啊。”2001年,于凤刚等人与当地一个民办艺术高中联合,办起了葫芦雕刻技艺班,培训了27个青年人,同时,办起了葫芦工艺品厂。“这些青年人,坚持下来的都成了我们路庄葫芦产业的中坚力量。”有了加工厂,于凤刚接下了以前不敢接的大订单,年产量一下子增加到好几千。

2007年,东昌葫芦雕刻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凤刚意识到,东昌葫芦产业及葫芦文化传播的大好时机来了!他成立东昌府区福禄缘葫芦制品有限公司,将公司设在市里,同时成立了东昌葫芦雕刻传习所、东昌葫芦博物馆,开始作为东昌府葫芦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到聊城各大中学校传授技艺,并从中物色人才。谭庆顺、姜春涛……一大批青年人的加入,大大提高了东昌葫芦雕刻的技艺水平。

作为东昌葫芦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于凤刚每年都到各乡镇、学校传授葫芦技艺。

于凤刚(右)现场为村民示范葫芦雕刻。

于凤刚作品《巫山神女》。

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于凤刚的葫芦加工水平也不断得到肯定。

2005年,于凤刚的作品获辽宁葫芦岛国际葫芦文化节最佳工艺奖,本人获“中华葫芦王”称号;2008年奥运会前夕,他种植的葫芦“五洲同心”,被北京奥组委以2.7万元收藏;2017年,其作品《福禄万代》被北京一位艺术家高价收藏……现在,通过他的公司,村里有800多万个葫芦,销售到国内及日本、美国、新加坡等近20个国家,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在他及郝洪燃等人的带动下,现在全村2000多人,9成都从事与葫芦相关的产业。种植、加工、销售、旅游,葫芦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路庄村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葫芦交易市场。

参加葫芦文化节、文博会、一带一路产品交易会……于凤刚开阔了视野,也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审视村里及东昌府葫芦产业的发展。“现在亟需制定标准,一是葫芦价格销售标准,二是葫芦现代化种植标准。”于凤刚说。

为做示范,于凤刚建了一个100亩的葫芦种植园,全部用水肥一体化、喷灌等现代化技术,同时,投资80多万元建了阳光房,前两天刚播下葫芦种子。

“再过几天葫芦就发芽了,可以满足游客冬天观赏葫芦的需要。”于凤刚高兴地说,“也可以一年四季进行葫芦方面的研学。”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魏新美 通讯员 夏新萌 陈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