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25)|说大人则藐之

2024-11-06 15:11:0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4·34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解:孟子说:“向权贵进言就要俯视他们,不要把他们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殿堂的基础有几丈高,屋檐有几尺宽,如果我得志,不会这样做;美味佳肴摆满大餐桌,侍奉的姬妾有数百人,如果我得志不会这样做;饮酒作乐,骑马射猎,后面有上千辆的车队,如果我得志,不会这样做。他们所热衷做的事,都是我所不愿意干的;我所要做的事情,都合乎古代的制度,我为什么要畏惧他们呢?”

一般的人与人交往的原则,应该是平等。无论对方地位比你高还是低,钱比你多还是少,都应取平视的态度,不卑不亢地进行交往。孟子为什么对当时的权贵们取一种藐视的态度呢?这和权贵们的表现是有联系的。看这些权贵生活奢靡豪华、花天酒地、为所欲为,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他们所在的社会地位应有的作为和担当。后世杜甫曾有描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种情况。对于这样的“朱门中人”,有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孟子,自然不会自馁的。这种精神也成了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年轻的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在权贵富豪面前自惭形秽,以做“帮闲”和“清客”为荣,这样的人格是猥琐和可耻的。富豪权贵们表现得不好,藐视他们;表现得好,不卑不亢地平视他们,这才是健全而正常的人格。

14·35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解:孟子说:“修养心性最好的办法就在于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物质欲望不多,其善良的心性也会有所丢失,但丢失的也不会太多;一个人物质欲望很多,即使其善良的心性有所保存,保存的也不会太多。”

孟子提出了他修养心性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寡欲,要节制和减少物质欲望,这也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纵欲和灭欲之间,取一个中道的态度。古希腊古罗马许多思想家也把节制作为重要的美德,这个态度是相通的。一个人作为一个系统,可以分为身体、心理和精神三个层次,身体上的物质欲望太强,美酒、美色、美食等等追求起来没有止息,不但如孟子说的会使自己的善良心性丧失,精神世界陷于贫乏状态,脑满肠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且也会使自己的心理失去平和、宁静的快乐,在物质欲望的刺激下,心理会处在一种扰扰攘攘、不得安宁的状态;这样的欲望追求和满足,使身体一时得到快活,但最终也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所谓“富贵病”,许多就是因对身体的欲望不知节制而造成的。同样,不承认人的肉体物质欲望的合理性,一味地压抑、扑灭这种欲望,人作为一个系统,在身、心、神三个层面上也会受到伤害。有的人精神刻薄、心理变态,与这种灭人欲的生存方式也是有关联的。因此,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是一种科学的修养方法,不但有利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益处,使人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14·36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解:曾皙喜欢吃羊枣,(他去世后)曾子因而不忍吃羊枣。公孙丑问:“烤肉与羊枣哪样好吃?”孟子回答:“当然是烤肉了。”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却不吃羊枣?”孟子回答:“烤肉是大家都喜欢吃的,而羊枣是曾皙个人独特的喜好。为尊长只避讳名不避讳姓,就因为姓是大家所共同的,而名是个人独有的。”

曾子大孝,父亲曾皙活着时,有个独特嗜好,爱吃羊枣,过世后,曾子每食羊枣就会见枣思亲、心痛不已,因此不忍再食羊枣。人生在世,常因一个人的某个独特的地方,而触发出思念、心痛的情感,大家都共同有的东西则不会触发,孟子讲的就是这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