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23)|为善的六个层次

2024-10-23 15:49:0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4·25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解:浩生不害问:“乐正子是怎样的人?”孟子回答说:“是个善人,是个信人。”“什么叫作善?什么叫作信?”孟子说:“能够欲求行善就叫作善,善实在地存在于自身言行中就叫作信,充满于自身的言行中就叫作美,不但充满而且还有光辉的表现就叫作大,不但大而且能够教化世人就叫作圣,圣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就影响了人们就叫作神。乐正子处在善和信两项之中,美大圣神四项之下。”

孟子提出了道德人格完善的六种境界,从人的向善开始,一步步发扬光大,不但修养自己而且影响别人。孟子特别强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别人才是最高的境界。这就是《中庸》最后强调的:“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14·26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解:孟子说:“离开墨家一派思想的人一定会归向杨朱一派,离开杨朱一派思想的人一定会归向儒家一派。回来了,接受他们就是了。现今与杨、墨两家辩论的人,就像对找回走失的猪一样,已经关进猪栏了,还要捆住它的脚。”

墨家兼爱,杨朱为我,两派思想各处在一个极端,人们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再离开一个极端时,则自然会走向儒家的中庸之道。孟子谈到了一个思想变迁的有趣现象,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是存在的。很多人在年轻时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但到了老年则慢慢会接受儒家思想,成为一名儒者。不管以前如何,对于已经接受儒家思想的人,孟子提倡要宽容,在对异端学说严厉批评的表现下面,孟子也表现了其容忍、宽厚的一面,这也是在学习孔子,“仲尼不为已甚者”,孔子自己也说过:“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4·27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解:孟子说:“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谷米的赋税,有征用人力的赋税。统治者只用其中一种,其他两种缓用。用其中的两种老白姓就有饿死的,三种都用就会家破人亡。”

轻徭薄赋是孟子仁政的重要内容,也是老百姓二千多年的理想。以此而言,就可以更好地理解2006年1月1日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历史意义。孟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走上工业化以后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14·28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解:孟子说:“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人民和政事。把珍珠美玉当作宝贝的,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

这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统治者离开了这一原则,追求奢糜之物,必然会有灾祸。《大学》最后也在强调这个思想。

14·29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解:盆成括在齐国做了官。孟子说:“盆成括要死了!”不久盆成括被杀。门人问:“老师怎么知道他将会被杀?”孟子说:“他为人有点小才干,但没有懂得君子做人做事的大道理,这就足以招致杀身之祸了。”

《周易·系辞下》引孔子的话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孟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俗语讲“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从历史到现实盆成括这类的人,就从来没有绝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