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11)|孔颜乐处与君子三乐
2024-07-24 16:07:5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3·17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解:孟子说:“不要做那些自己不屑做的事情,不要欲求那些自己不屑欲求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了。”
一个人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的自我管理,就是系统不同层次间的一个互动。孟子这句话,站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而言,可理解为自我接受超我的指导,对本我加以约束。站在身体、心理、精神三个层面而言,可理解为心理子系统接受精神子系统的指导,对身体子系统加以管理。
13·18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解:孟子说:“人世间那些有德行、智慧、技艺、知识的人,常常是由于他们生存于灾患之中。独有那些孤立之臣与庶孽之子,他们心思时常不安,对灾患思考得也深远,所以才能通达事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一直在强调的道理。一个人的德行、智慧、技艺、知识,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灾患中不断磨练成的。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由苦寒来”,就是此意。一名运动员能够进入奥运会的赛场,并最终夺得冠军,如果没有平时艰苦的训练,是不会有如此出类拔萃的运动技艺的。“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有患难,才能无患难,这是患难的辩证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无数次至暗时刻的折磨,心灵才能变得强大起来,才能最终摆脱束缚,达到自由。王阳明讲:“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与孟子一脉相承。有了这种对艰难困苦的辩证认识,人才能超越艰难困苦,从更高的视角反思艰难困苦。这样反而能更乐观地面对艰难困苦,克服艰难困苦,也让自己在艰难困苦中得到更好地成长。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人敢说自己永远不会遇到艰难困苦,恐惧艰难困苦,躲避艰难困苦,对艰难困苦没有一种理性地反思和辩证地认识,只能让生命变成不可承受之轻。
13·19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解: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侍奉这个君主就以谄媚奉迎他为乐;有安定国家的臣子,以能定国安邦为乐;有全尽天理而没有官位这样的人,以他的理想可以推行于天下然后才出山去推行。有德行完备这样的人,端正了自己而外物也随着得到端正。”
孟子讲了四种人品,其中最为人看不起的是第一种,以讨君主欢心而保自己富贵为乐,这是鄙夫之事、妾妇之道。
13·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解: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而称王天下都不在其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无灾祸,是第一种乐趣;上不愧于天,下不惭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而教育他们,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而称王天下都不在其内。”
与称王天下、功成名就这样宏大的乐趣相比,儒家更看重平凡的乐趣、简单的乐趣、修养德行与道为一的乐趣。《论语》中,对于曾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对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叹“贤哉,回也”!这就是“孔颜乐处”,孟子的“君子三乐”内含的精神追求与其都是一样的。历史证明,儒家提供的这些乐趣才是更持久、更可行,更适宜于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