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09)|言行一致才是善教

2024-07-10 15:25:0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3·11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解:孟子说:“把韩、魏两家大夫的财富都送给他,如果他对人仍保持谦虚的态度,那么他就超过平常人很多了。”

平常人忽然有了财富,或是有了地位,立刻便会趾高气扬、牛气冲天,正如鲁迅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人一阔脸就变”。以富贵骄人,这样的事情在人类社会中是普遍的、大量的,每个人想想自己的周边,就一定不缺这样的人。因此,孟子才赞扬了那些不以富贵骄人的人,认为他超过了平常人很多。为什么这些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推测起来,这些人大约或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或有高远的人生理想,或有过人的才能见识,或有内在的道德修养等等,有了这些便不会再以富贵为事了。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那些以富贵骄人的人,实际上也是处在别样的人生贫穷状态之中。

13·12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解:孟子说:“在求得百姓安逸的原则下去役使百姓,老百姓虽然劳苦也不会怨恨;在求得百姓生存的原则下去杀犯罪的人,那人虽被杀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孟子认为治理者的初心很重要。初心是为了老百姓好,那么,就会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拥护。初心是为了百姓的安逸,那么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即使十分劳苦,百姓也是能理解的;初心是为了百姓的生存,那么,处罚甚至杀掉那些有违这一目标而犯罪的人,他们也不会怨恨的。孟子实际上是对统治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历史上诸葛亮挥泪折马谡,马谡心服口服,甘心就死;延安时期,黄克功犯了大罪,被判处死刑,行刑前,毛泽东写了一封著名的信给审判长雷经天并当场宣读,黄克功亦是心服口服,没有怨恨。这说明,孟子此节中讲的道理,确实是有道理的,并不是空谈。

13·13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解:孟子说:“霸主治下的百姓,欢喜快乐;王者治下的百姓,舒畅自得。在王政之下,犯罪被杀了也不会怨恨,有功被给予利益也不用感谢,百姓每天都改恶向善却不知道谁使他们这样。君子所经过的地方百姓都会受到感化,所停留的地方其作用神妙莫测,上与天、下与地同步运行,难道他们的作用只是小小的补益吗?”

儒家有霸道和王道之分,反对霸道,提倡王道。孟子认为霸道立国的国家,百姓会欢喜快乐,但绝不会达到王道立国的国家中百姓的发自心底的舒畅自得。这主要是因为王道立国的国家重视对百姓的教化,而教化绝不是高高在上地对百姓颐指气使,而是作为统治者的率先垂范。好的统治者会加强自身修养,处处从我做起,做好自己。这样,无论他们经过的地方,还是他们停留的地方,都会对百姓有好的带动作用。这讲的就是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道理。好的统治者的教化就如同天地运行而四时自然变化,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13·1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解:孟子说:“仁德的言论,不如有仁德之实而获得众人称道的名声更加深入人心。良好的施政,不如良好的教化更能得到民众拥护。良好的施政百姓会怕统治者,良好的教化百姓会爱统治者;良好的施政得到百姓的财,良好的教化得到百姓的心。”

接着上一节,对王、霸继续对比。口头的仁言、良好的施政,仍是霸道;自觉践行仁言赢得好名声、以身作则的良好教化,才是王道。高高在上的灌输教育只是善政的内容之一,有自觉地践行而赢得百姓的赞扬才是善教。此节,孟子以“仁言不如仁声”,强调了善教绝不是只站在上面讲,而是要靠自己的行为去带动。言行一致才是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