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02)|孟子的教条主义
2024-05-22 15:56:2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2·10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解:白圭说:“我想把税率定为二十抽一,怎么样?”孟子说:“你的政策,是北方不发达的貉国实行的政策。假如有一个一万户居民的国家,却只有一人制作陶器,这可以吗?”白圭说:“不可以,这样陶器就会不够用。”孟子说:“貉这个国家,各种谷类都不生长,只出产黄米,没有城郭、宫室、宗庙以及祭祀的各种礼仪,也没有诸侯间相互往来致送礼物和宴请,也没有各级政府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的税率便足够了。现在生活在文化发达的中心地方,不要社会间的一切伦常,不要各级官吏,那怎么能行呢?陶器缺乏,尚且不能搞好一个国家,何况是没有各级官员呢?想要比尧、舜的税率还轻的,是文化不发达的大貉小貉这种国家;想要比尧、舜的税率还重的,是大桀小桀这样的暴君。”
孟子对国家中组织管理系统的存在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是社会发展进步所必须的。肯定了这点,也就肯定了国家收取税收的合理性。从这点再向前一步,就可以得出“纳税人”的思想,但孟子没能走到这一步,仅是停留在“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区分上。因此,只能说孟子对于社会分工及其组织管理已有了科学认识的萌芽,但还没有达到科学认识的水平。这样他对于税率的确定也就达不到科学的水平,而只能机械地坚持尧、舜时代所定下的税率。世异时移,变化宜矣,孟子在这方面有点教条主义。
12·11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解:白圭说:“我治水的方法胜过大禹。”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水,是顺着水的本性去治的。所以,禹把四海作为水排入的地方。现在你却把邻国作为水排入的地方。水被堵住逆流而行称作洚水。洚水的危害和发洪水一样,这是仁德之人所厌恶的。你错了。”
治理水患的方法概括起来,无非有两种:堵和疏。前者是禹的父亲鲧所用的方法,后者是禹所用的方法。在此节,白圭用了堵的方法,不同于禹,因此孟子便批评了他。这与上节孟子坚持尧、舜的税率是一样的思维方式,三皇皆是圣人,圣人的方法是不可改变的。以邻为壑是不对的,堵会造成以邻为壑,疏又何尝不会造成以下游为壑呢?从历史上看,治理水患的办法是疏堵并用,而不是人为把疏的方法拔高。何时用堵?何时用疏?需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如今日治黄,堤防与疏浚并用,才有了近百年的安澜。
12·12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解:孟子说:“君子不诚信,哪还能有什么操守呢?”
孟子对为人诚信,极为重视。他认为,一个人没有了诚信,就谈不上还有操守可言。这一点也是接着孔子讲的,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不知他还能做什么。后世儒家对这点都极为看重,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中,从多个角度对诚作了论述,强调“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又讲“不诚无物”“至诚无息”。宋代哲学家程颢讲:“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诚的重视可谓传承有自。一个诚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可谓“极高明而道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