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96)|孟子的“控制二分法”

2024-04-03 18:41:4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1·16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解:孟子说:“有天生的爵位,有人给的爵位。践行仁义忠信,乐于行善不知疲倦,这是天生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给的爵位。古代的人修养天生的爵位,人给的爵位也就随之而来。现在的人修养天生的爵位,是为了追求人给的爵位;等到得到了人给的爵位,就放弃了对天生爵位的修养,这真是糊涂极了,最后连人所给的爵位也一定会失去。”

孟子认为,人有两种尊贵的东西:内在的尊贵和外在的尊贵。内在的尊贵是天生的,像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等德行都是。这些德行是外界不能控制、不能剥夺的,而是人可以自我控制的,只要人想加以修养,就一定会存在。外在的尊贵是人给予的,像公卿大夫等功名富贵都是。这些功名富贵是外界可以控制、可以剥夺的,人对其存在并不能加以控制。此节,孟子批评了把内在的德行修养作为敲门砖去追求外在的功名富贵的现象,但他这种两分法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孟子更强调指出了修养自我可以控制的德行,把外在不可控制的尊贵作为“随之”的东西,“随之”就不是重视,来亦可、不来亦可。《易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包括这种二分的思想。天生的自己可以控制的,君子就应自强不息地加以追求;外在的不可控的,君子就应付之自然,任何情况都能够厚德载物,加以包容。清代曾国藩把这个意思讲得更加清楚,那就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先把自己可以控制的人生修养做好,至于结果如何,那就付之自然、不必再问了。大约和孟子同一时期,古希腊曾产生了一大思想流派,叫作斯多葛主义。斯多葛学派也有一种被后世总结为“控制二分法”的思想。人的世界中,都可以分为两类:可以控制的和不可以控制的。人的德行、努力等等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别人无法剥夺的;而结果、外界的功名富贵是不可控制的、别人可以剥夺的。斯多葛派认为,人应有理性分辨这两类事物,而后努力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事物,把自己不可控制的事物付之自然,从而保持内心的安宁、幸福。这与孟子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11·17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解: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的共同心理。人人都有自身可尊贵的东西,只是没有去思考罢了。别人所给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能让你尊贵,赵孟也能让你轻贱。《诗经》上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是说仁义之德富足,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自己有好名声流传,也就不羡慕别人的华美衣裳了。”

接着上一节,孟子强调了人真正的尊贵是自己的内在尊贵,这是别人不可剥夺的;外在的尊贵别人可以给你,别人也可以剥夺。人应专注于追求自己的内在尊贵,也就是天爵,这样就不会因外在的尊贵而动心了。这和斯多葛派讲的是一样的道理。

11·18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解: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胜过火。现在行仁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救一车柴的火。浇不灭,就说水不胜火,这又和最不仁的人一样了,最终连他所行的这点仁也会失去。”

孟子强调内在的仁要不断修养,使其雄浑博大,这样才会有无敌的力量。

11·19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解: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好品种;如果长不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仁,也在于使它成熟而已。”

孟子强调内在的仁要不断修养,使之成熟,否则就显示不出仁的美好和力量。持之以恒地修养很重要。

11·20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解: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拉满弓;学习的人也一定要拉满弓。好的工匠教人一定要依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

孟子强调学习、修养要做到位,要按规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