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94)|增强修养的自觉性

2024-03-20 15:39:0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1·11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解: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舍弃了这义的路而不走,丢弃了这仁的心而不知道去找回来,真是可悲呀!人有鸡犬丢失了,还知道去找;有心丢失了,却不知道去找。做学问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把丢失的心找回来而已。”

此节,孟子又提出一条重要的修养方法,那就是去找回自己丢失的心。找回自己丢失的心有许多办法,如读书体悟、向古圣先贤学习、在文化传统中熏养、在事上磨炼等等。假以时日,一颗仁心便在人的精神层面形成了,足以成为人生的指导。至于这颗心是像孟子说的那样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在后天寻找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并不影响“求其放心”作为一个重要的修养方法的价值和作用。因此,读《孟子》完全可以撇开许多思想家对孟子“性本善”在本体论上的质疑,而直接运用他的修养方法论。他提出的许多修养方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1·12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解:孟子说:“现在有的人无名指弯曲不能伸直,不痛苦也不妨碍事。如果有人能治疗使它伸直,那么即使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以为路远,只是因为自己的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则知道嫌恶;而心不如别人,则不知道嫌恶,这就叫作不知道轻重。”

孟子这是顺着上节的思路批评有的人不“求其放心”。他指出了生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人们对于身体上的小缺陷都非常关心,哪怕这些小缺陷既没有痛苦也不影响生活,但人们对于自己的心灵世界、精神境界却都漠然视之。孟子把这叫作不知轻重。这种现象到今天也没有多少改变,人们会听从广告的引导,不断地处在与别人的攀比焦虑之中。身体上没有缺陷,也要穿名牌、用化妆品,甚至去美容、整形,花很多金钱、时间,甚至身体承受很多痛苦,其实就是要在当下流行的人们对身体的看法上,超过别人,或者说至少不要不如别人,至于身体上有点不害事的小缺陷,那更会有无穷的手术冲动了。人们对这类事的重视已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极端情况经常见诸新闻。但很少听说有人因自己的道德水平、人格修养不如别人而着急的。有的人会因开的车比别人家差而着急,但却不会因自己开车比别人不文明而着急,所以,无论开多高级的车依然路怒、超车加塞、在后面不停鸣笛等等。这些都是孟子批评的不识轻重。

11·13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解:孟子说:“一手、两手就握过来的小桐树,梓树,人们如果要使它们生长,都知道怎样去养护。对于人自身,却不知怎样去涵养,难道爱护自身还不如桐树、梓树吗?真是太不去思考了。”

孟子继续批评一些人人生的荒谬之处。小鸡小狗丢了,就去着急寻找,而自己的心放失了,却不去寻找,这是荒谬的;自己的无名指不能屈伸,不远万里也要去治疗,而自己的心有毛病,却不去治疗,这样的不知轻重是荒谬的;对小树木的成长都知道去养护,而对于自身的成长却不知去养护,这同样也是荒谬的。这样的荒谬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没有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加以认真地思考。孟子就是要在这种强烈对比所产生的荒谬感中,逼迫人们去思考,从而让人认识到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和自觉性。在孟子的思想脉络中,人加强自身修养,无非是要有自觉性,对于心中的善端要精心地涵养,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对于放失的善心,要努力地学习、体悟、思考,尽快将其找回来,再加以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