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86)|知识分子不可做“软骨头”
2024-01-03 15:44:2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0·7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解:万章问:“请问士人不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说:“士人住在都市里叫市井之臣,住在郊野中叫草莽之臣,都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不致送见面礼而成为臣属,不敢去谒见诸侯,这是礼的规定。”万章问:“老百姓,召唤他去服役,就去服役;国君要见他,召他去,却不去见他,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去服役,是义务;去谒见,不是义务。况且国君要召见他,是为的什么呢?”万章回答说:“因为他学识渊博,因为他有贤德。”孟子说:“因为他学识渊博,那么,天子尚且不能召见老师,何况是诸侯呢?因为他有贤德,那么,我没有听说过要见贤者却召唤他来的。鲁缪公屡次去见子思,他说:‘古代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君与士人交朋友,和我相比怎样?’子思听了不高兴,说:‘古人有句话,是说国君以士人为师而事奉他,怎能说是与他交朋友呢?’子思之所以不高兴,其意思难道不是说:‘论地位,你是国君;我是臣下。我怎么敢与你交朋友呢?论德行,你应该把我当老师事奉,又怎么能跟我交朋友呢?’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君想与他交朋友而不得,何况是召唤他呢?当年齐景公田猎,用旌召唤猎场的虞人,虞人不来,齐景公要杀他。‘有志气的人不怕丧身沟壑,有勇气的人不怕杀头而死。’孔子称赞虞人的哪一点呢?取他不合于礼的召唤坚决不来。”万章问:“请问召唤虞人该用什么?”孟子说:“用皮冠。传唤庶人用旃,士人用旂,大夫用旌。用召唤大夫的礼仪召唤虞人,虞人宁死也不敢去。用召唤士人的礼仪召唤庶人,难道庶人敢去吗?况且是以召唤不贤人的礼仪召唤贤人呢?要见贤人却不以见他的规矩,就好比要让他进屋却关上了大门。合适的规矩,有如大路;正确的礼节,有如大门。只有君子能沿着这样的大路,进出这样的大门。《诗经》上说:‘大路平得像磨刀石一样,直的像射出去的箭;这是君子所走的道路,也是普通百姓所效法去走的道路。’”万章问:“孔子,有国君之命的召唤,不等车马准备好就先自己向前走了。那么孔子做错了吗?”孟子回答说:“那是因为孔子正在当官有职责在身,国君是按照他的官责召唤他的。”
孟子一方面强调了诸侯国的君主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以贤能的人为师,对他们依礼相待;同时孟子更强调了作为士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价值,要求士人在权势面前要有士人的样子,不要丧失自我、做软骨头。对于不依礼的召唤,要有拒绝的勇气,所谓“志士不忘在沟壑,勇气不忘丧其元”。但孟子也并非以偏激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士人担任了官职,那么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上级正常的召唤要积极主动,像孔子那样“不俟驾而行”,这也是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