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84)|在生活细节中检验思想
2023-12-20 15:58:2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0·4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解:万章问孟子:“请问在人际交往中该怎样存心呢?”孟子回答说:“存心恭敬。”万章问:“一再拒绝别人是不恭敬的,为什么这样说?”孟子说:“尊贵的人赐给自己礼物,自己先要想想:‘他得到这东西是合于义呢?还是不合于义?’然后才决定接受礼物,这是不恭敬的,所以不拒绝。”万章说:“敢问,我不是以语言拒绝他,而是在心里拒绝他,想‘这是他取自百姓的不义之财’,然后用别的借口不接受,不可以吗?”孟子说:“他按规矩和我交际,按礼节和我来往,这种情况就是孔子也会接受的。”万章问:“现在有个人在城外拦路抢劫,他也按规矩和我交际,按礼节馈赠我礼物,这样能接受他抢来的礼物吗?”孟子说:“不可以。《康诰》上讲:‘杀人抢夺财物,蛮横不怕死,老百姓没有不痛恨这种人的。’这是不用先教育就可以诛杀的。殷继承了夏,周继承了殷,这个法律都没有更改。现在杀人抢劫的事比过去更厉害,怎么能接受他们的礼物呢?”万章说:“现今的诸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财物,就和拦路抢劫一样。如果他们把交际的礼节搞好,君子也就接受了。请问这如何解释呢?”孟子说:“你以为如果有王者统一天下,要对今天的诸侯是全部诛杀呢?还是先行教育不知悔改者再行诛杀呢?所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去搜刮如同抢劫一般,那是把这样的道理推论到极点的说法。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鲁人争夺猎物,孔子也争夺猎物。争夺猎物尚且可以,何况是接受赐予呢?”万章问:“那么孔子做官,不是为了行道吗?”孟子说:“是为了行道。”万章问:“为了行道为什么还(不顾道)争夺猎物呢?”孟子说:“孔子先用文书规范祭器和祭品,但不以各地的食物充当文书规范的祭品。”万章问:“他为什么不离去呢?”孟子说:“为了试验一下自己的主张。试验证明可行,但国君不肯实行,然后他才离开,所以孔子没有在一个地方停留超过三年的。孔子出仕做官有的是见到可以行道而做的,有的是因受到礼遇而做的,有的是因国君养贤而做的。对于季桓子,是见到可以行道而做官;对于卫灵公,是因受到礼遇而做官;对于卫孝公,是因国君养贤而做官。”
这一节有许多地方读不通,因此朱子实事求是地说:“此章之义多不可晓,不必强为之说。”但就可以读得通的地方讲,孟子与万章师生二人,在反复地为生活中交往的用心而往复辩难。孟子认为,人际交往中用心应恭敬,要诚心诚意,对与自己交往的人时刻存有恭敬之心。万章就设想了不同的场景、许多生活的细节来诘问孟子的这一结论。这样的细节都是在日常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那么孟子讲到的那个一般结论,在这些特殊情况还适用吗?孟子便需一一做出具体的回答。儒家讲求知行合一,这样的辩难对于把结论落于具体的生活中,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