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73)|孝是人类特有的行为

2023-09-27 16:30:1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万章上

9·1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解:万章问道:“舜到了田野中,向上天哭诉,他哭诉是为了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抱怨和思慕。”万章说:“(曾子说过:)‘父母喜欢自己,虽然高兴却不懈怠;父母讨厌自己,虽然忧愁却不抱怨。’那么舜会抱怨父母吗?”孟子说:“过去长息问公明高:‘舜到田地里劳作,我已经听先生解释过了;但是向苍天哭诉,针对的是自己的父母,我就不理解了。’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思,是不会像这样无忧无虑的:我尽力耕田,恭敬地做好儿子的职责,父母不喜欢我,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尧帝派他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以及百官带着牛羊、粮食等,到田野中去侍奉舜。天下的士人也多来投奔他,尧帝就把整个天下让给了他。舜却因为没有得到父母欢心,就像穷苦的人没有归属一样。天下的士人都喜欢自己,这是人所追求的,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美丽的女子,这是人所追求的,舜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富有,这是人所追求的,舜已拥有了整个天下,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尊贵,这是人所追求的,舜贵为天子,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受到人们喜爱、美丽的女子、富有和尊贵,没有一样足以消除舜的忧愁,惟有顺从了父母心意、得了他们欢心,才可以消除舜的忧愁。人在幼年时,就会思慕自己的父母;长大后知道异性的漂亮了,就会思慕美丽的姑娘;结婚成家有了妻子儿女,就会思慕自己的妻子儿女;做了官就会思慕自己的君上,得不到君上的信任、提拔,就会内心焦虑不安,急得上火发热。大孝的人就会终身思慕父母。到了50岁还会思慕父母的,我在大舜的故事中见到了。”

孝是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也是儒家对人类思想的重要贡献。在包含人的动物界,孝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尽管有一些“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之类的说法,但这些并没有得到生物科学的支持,而人类有孝的行为,却有着大量的经验事实的支持。孝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是反向的,是逆动物性的。在动物界包括人,上一辈对下一辈的爱护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这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如母鸡保护小鸡,飞鸟保护幼鸟等,像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写的就是一只老麻雀为保护幼雀与狗搏斗的事。哺乳动物中,马、牛、羊、象,包括人,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小鸡、小鸟、小牛、小马、小象长大成熟后,便不会再对上一辈有任何回报。能够有反向的行为的只有人,这就是儒家概括出来的孝。人之所以有孝的可能,这是与人有着复杂的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精神系统分不开的,人所特有的记忆功能、理性思维功能、反思功能等,使孝行的产生有了可能。但是尽管人有孝的可能,却并不能真的就必有孝行。孟子讲了许多可能消解孝行的事物,像美丽的女子、妻子儿女、仕途上的升官发财等等。民间俗话“娶了媳妇忘了娘”就是孟子说的意思。孟子称赞舜的伟大,就在于舜不因这些消解孝行的事物存在,就失去了对父母的孝。很多年前,一位在体制内的朋友对我说:“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母,能够做到就很好。”这点其实都不容易,不得领导欢心就心急如焚,像孟子说的“不得于君则热中”,这样的情况大有人在,而想一想对待父母能做到这样吗?孝是人特有的理性的产物、反思的产物,后世有些所谓的儒家提倡的“愚孝”,是反理性的,反反思的,已从根本上背叛了孝的存在,是不值得提倡且应加以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