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69)|生命不止,修养不已
2023-08-30 17:12:2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8·23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解:孟子说:“面对着可以取、也可以不取的情景,取了就对自己的廉洁有损害;面对着可以给、也可以不给的情景,给了就对自己的恩惠有损害;面对着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情景,选择去死就对自己的勇气有损害。”
孔子讲“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孟子在此讲的与孔子是一个思路,恰如其分的道德行为才是好的。这也是中庸哲学、过犹不及的一个具体体现。可取可不取,取了就是过取;可与可不与,与了就是过与;可死可不死,死了就是过勇。取要取之于应得,与要与之于该与,死要死得其所,这才是孟子提倡的。孟子不鼓励人滥取,也不鼓励人滥与,更不鼓励人做烈士。有时候,勇于活着比勇于死更难。孔孟与后世一班唱道德高调的文人士大夫是不同的。
8·24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解:古时候逄蒙向羿学习射箭,完全掌握了羿的射箭技术,心想天下射箭只有后羿超过自己了,于是就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件事羿也有罪过。”公明仪说:“好像没有什么罪过吧。”孟子说:“只是轻一点罢了,怎么会没有罪过呢?郑国曾经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失败,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拿不了弓,我活不成了。’接着问驾车的人:‘追我的是谁?’驾车的人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可以活命了。’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这个人,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先生您却说“可以活命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这个人,是正派人,他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是正派人。’庾公之斯追上了,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拿不了弓。’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尹公之他又是跟先生您学的射箭。我不忍心用先生传授的射箭技术又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的战事,是国君交办的公务,我不敢废弃。’说完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打,将箭头磕去,向着子濯孺子发射了没有箭头的四箭就返身回去了。”
同样是教射箭,后羿教出的徒弟杀了自己,而子濯孺子教出的徒弟的徒弟却放了自己一命。孟子以讲故事的方式,阐发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者不但要教就学者以知识,还要教就学者以做人。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讲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都是孟子这一教育思想的延续。
8·25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解:孟子说:“西施这样的美女身上沾上了污秽的东西,别人也都会掩着鼻子从她身旁走过。即使相貌丑陋的人,只要斋戒沐浴,也可以去祭祀上帝。”
美女身上脏,别人也会厌恶;丑人修饰干净了,祭祀上帝这样神圣的事也可以去做。孟子谈身体,其实在说精神。好人有恶行亦会遭人弃,坏人改过自新也能受人敬,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学》上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美丑好坏不是天注定,关键在于每个人的修养,美者不必骄,丑者不必卑,一生之中随时都有转换,转换的枢纽就在于每个人的自我修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养的过程,生命不止,修养不已,勉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