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68)|儒家道统的原点

2023-08-23 14:42:1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8·19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解:孟子说:“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就那么一点点,普通人失去了它,君子保持了它。舜明白了事物的性质,洞悉人伦关系,他是按照自己内心的仁义去做的,而不是按照外在要求去行仁义。”

从孟子的观点讲,人与动物差的那一点点,就在于人有向善的能力,心有善端。君子修身就是自觉到这一善端,不断地培养它,从而使其成长壮大,而一般人不注意修身,这一善端也就渐渐泯灭了。舜是君子修身的榜样,他能够将这一点点的善端发扬光大起来,从而心中充满仁义,不由自主地就在行动中流露出来。这与刻意从外面拿仁义作为手段去做事情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以现代的观点看,孟子讲的“人与禽兽的差别”也是有道理的。从生理系统看,人与动物没有多少差别,差别只在于人的心理系统更加复杂,从而比动物的心理系统多了一些功能,而正是这点功能的涌现,才使人在情感、意志、思维等方面与动物有了差别。这种心理系统的差别,才使人有可能产生语言,并进而构造动物所没有的精神系统。向善为善的能力、善端,只是人的心理系统的功能之一。从身、心、神三个层面来分析人和动物,可以将其差的那一点点认识得更清楚。

8·20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解:孟子说:“禹厌恶美酒而喜听善言。商汤坚持中庸之道,任用贤能之人不拘一格。周文王看待百姓就如同他们受了伤需要照顾一样,明明看见了大道就像没有看到一样努力追求。周武王不轻慢身边的臣子,也不遗忘在外的臣子。周公想兼取夏、商、周三代贤王的长处,实行禹、汤、文、武的好的政策;遇到与当下情况不相适合的地方,就抬头思考,白天没想清楚夜里继续想;有幸想明白了,就坐着等待天亮迫不及待地去施行。”

人与动物的那一点点差别,君子存之,培养出来是何等的力量?上一节孟子以舜为例子,作了证明。这一节,孟子接着舜的例子,又举了大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尽管他们面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各自的表现也不一样,但本源上都是一样的。那都是在人与动物那一点点差别的基础上,培养、生发出来的。

8·21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解:孟子说:“圣王的政教号令及于天下的时代过去了,《诗》也就没有了,《诗》没有了,然后就有了《春秋》。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它们所记载的不过是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的事,而其文风与一般史书也没什么差别。(而孔子所作《春秋》就不同),孔子说:‘《诗》中褒贬善恶的做法,我在《春秋》中私自借用过来了。’”

孟子认为周公以后,圣王政教号令达于天下的时代过去了。那么,这时把人与禽兽那一点点差别保存下来,并培育广大的人是谁呢?不是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政治人物,而是孔子。孔子与前代圣王不同,他是在文化领域、精神世界里做了伟大的事情,而这一伟大事情的本源也是那一点点的差别。

8·22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解:孟子说:“君子的言行影响传五代便断绝了,小人的言行影响传五代便断绝了。我没有能成为孔子的学生,我是私下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一本源所生发出来的各种人文事业,无论大小,如果没有人学习传承,经历五代就断绝了。孔子之后,孟子认为他尽管不能做孔子的学生,他通过向别人学习,是可以把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的。从此节,可看到孟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可看到孟子的自信。孟子为什么自信呢?因为他相信和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一样,他自己同样有着人与动物相差别的那一点点。

孟子这几节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韩愈提出的儒家的道统观念就是从这几节来的;王阳明讲“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也可以看到这几节思想中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