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59)|如何得到上级信任

2023-06-21 15:44: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7·11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解:孟子说:“道理就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简单却往难处去做。只要每个人都爱双亲、敬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这句话讲得非常正确,只要每个人都做到他提出的简单标准,天下确实能太平。复杂的是,如何让社会上每个人都做到“爱双亲、敬长辈”。社会、国家是一个特殊复杂的巨系统,用单一的道德手段解决这一复杂系统的问题,都有这样的困惑。如,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只要人人都成君子,那么一切社会问题便都可解决了,而这样的优化条件如何达到,才是个大问题。

7·12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解:孟子说:“作为下级而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不能治理好百姓的。得到上级的信任有办法:如果不能获得朋友信任,就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信任有办法:如果侍奉父母不能让他们高兴,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让父母高兴有办法:如果反省自问对父母并不真诚,就不能让父母高兴;让自己真诚有办法:如果不明白善是什么,就不能让自己真诚。所以,真诚是自然的法则;追求真诚是人的法则。极端真诚而不能感动别人,是不曾有过的事;没有真诚,没有能感动别人的。”

对于从政者,孟子提出了一个顺序:明于善,诚于身,悦于亲,信于友,获于上。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前者,就一定没有后者。例如,一个下级官员可能做了很多事情,但他只要有一条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那么就会被一票否决,失去上级的信任。通过这个顺序,孟子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真诚就是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只有真诚才能在父母、朋友、同事面前立住脚跟。孟子的这一思想到明代,就发展出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没有诚,没有知行合一,到最后一切都是空的。这也就是“不诚无物”。理解孟子这一段不能纯用形式逻辑,而应用生活的经验。

7·13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解:孟子说:“伯夷避开纣王的统治,住在北海边,听说周文王兴盛起来,就兴奋地说:‘何不去投奔他!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者。’姜太公避开纣王的统治,住在东海边,听说周文王兴盛起来,就兴奋地说:‘何不去投奔他!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者。’这两位老人,是天下最有声望的老人,而都投奔了周文王,就好比天下所有做父亲的都投奔了他。天下所有做父亲的投奔他,他们的儿子还能往哪里去呢?诸侯之中如果有推行周文王的政治的,七年之内,一定可以取得天下的政权。”

孟子强调了社会贤达人士的重要性,他们的行为能够引领社会,起到风向标的作用。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就能赢得大众人心。周文王是以善于奉养老者而赢得了伯夷、太公的支持。孟子标出这两个例子,体现了他对孝道思想的重视。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几乎历代帝王都尊崇“以孝治天下”,这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突出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