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49)|官位对于知识分子的价值

2023-03-29 15:48:2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6·3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解:周霄问:“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回答说:“做官。《传》上记载说:‘孔子要是三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做官,就会惶惶不安,每离开一个国家一定带着拜见另一个国家君主的礼物。’公明仪说:‘古代的人要是三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要去对他表示慰问。’”周霄说:“三个月没有做官就要去慰问,不也太急了吗?”孟子说:“士人失了职位就像诸侯失了国家。《礼》上说:‘诸侯亲自耕种,用来供给祭品;他们的夫人亲自养蚕缫丝,用来供给祭服。牺牲不肥壮,祭品不洁净,祭服不完备,不敢用来祭祀。士人如果没有土地,也不能祭祀。’(士人没有了田地俸禄)祭祀用的牲畜、器皿、祭服不齐全,就不敢用来祭祀,也就不敢进行宴乐,这难道还不应该去慰问他吗?”周霄问:“每离开一个国家一定带着拜见另一个国家君主的礼物,这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说:“士人做官,就好似农夫去耕田,农夫难道离开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去耕种时会丢掉他的农具吗?”周霄说:“晋国也是士人可以做官的国家,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士人求官这样急切的。求官这样急切,君子却又不轻易做官,这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说:“男子生下来就希望他成人后找到妻室,女子生下来就希望她成人后找到婆家。父母的这种心情,是人人都有的。不得到父母的同意、没有媒人的介绍,就钻洞扒门缝相互偷窥,翻墙去见面,那么双方的父母和社会上的人都会鄙视他们。古代的士人不是不想做官,但又厌恶不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官位。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和钻洞扒门缝相类似。”

从底线上讲,士人做官和农人耕田一样,无非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特别是孟子以前的时代,士人除了做官也没有别的出路。因此他讲,古代的君子都要做官,如果三个月没有官做,一些基本的祭礼就难以完成,个人的正常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做官对于士人可谓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唯一手段,这是孟子强调的一面。但是孟子又强调另一方面,做官尽管对士人很重要,甚至是一种生存的压力,然而如果不是以正当的途径取得官职,那士人也是弃之不为的。这体现了孟子在做官问题上,正大而现实的态度,不齿于求官,但耻于无原则地求官。当然具体到孟子本人,他的四处游说求官,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存的问题,更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但即便如此,孟子也不会去投机钻营、牟取官位,以理想的高尚去证明手段的正当,这和他前面反对“枉尺而直寻”是一以贯之的。

《论语》中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这一节中,孟子讲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综合起来理解,才可更见一位活生生的孔子,才能更见儒者身上的完整气象。一名儒者做事情总是十分真诚、认真的,但同时也是讲原则的。在这样的努力之后,成功了固然可喜,没有成功也能处之淡然,依然可保持着一种活泼泼的生命状态,一种从心底里生发出来的快乐。既积极却又不势利,既从容却又不躺平,这对于浮躁匆忙的现代人很有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