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46)|墨家薄葬的知行矛盾
2023-03-08 16:03:0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5·5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解:有位信奉墨家学说的夷之,通过徐辟来请求拜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但现在还在病中,等病好了,我去拜见他吧,夷之不必来了。”过了几天,夷之来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和他相见了。说话不直爽,那么讨论的道理就显现不出来,我就先直截了当地说了。我听说夷之是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原则。夷子想以这个原则来改变天下的礼俗,难道不是以为不薄葬就不尊贵吗?但是夷子却厚葬其亲,这是用他轻贱的礼俗来事奉自己的父母。”
徐子把这些话转告给夷子。夷子回答说:“按照儒家的学说,古代的君主‘爱护百姓就如同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这就是爱无差等,只是实行起来要从自己的父母开始。”
徐子把这些话转告给孟子。孟子回答说:“夷子真的以为人们爱自己哥哥的儿子就像爱邻居的婴儿一样吗?他只是抓住了这点:婴儿在地上爬行快掉到井中了,这不是婴儿的过错。(这时候不管谁的孩子,人人都会去救,这是恻隐之心,夷子却当成了爱无差等。)况且天生万物,只有(父母)一个本源,而夷子却说有两个本源(别人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一样),道理就在这里。上古时候曾有不埋葬父母的人。他的父母死了,就抬出去抛在山沟里。有一天,这人从那里经过,看见狐狸在吃尸体,蚊蝇在叮尸体。这人额头上就冒出汗来,避开眼不敢正视。这虚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的难受反映到脸上的表现。于是他就回去拿了锄头、土筐把尸体掩埋了。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以礼俗掩埋他双亲的尸体,就一定有道理了。”
徐子把这些话转告给夷子。夷子惆怅了一会儿,说:“我受教了。”
这是孟子与墨者关于“薄葬”及“爱无差等”等思想的辩论,但或许记录得太简略,读起来就有些不好理解。不像柏拉图在《对话录》中所记录的苏格拉底与别人的辩论。一环扣一环,逻辑十分清晰。孟子先批评夷之宣扬“薄葬”却又厚葬自己父母的行为矛盾。但夷之似乎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直接从儒家提倡的“爱民如子”的思想,推论出了“爱无差等”的思想。这是第一回合。然后是孟子集中阐述自己的思想,他首先批驳了夷之推论出“爱无差等”思想的前提错误,因为儒家讲爱民如子是指对百姓有恻隐之心,而不是指对谁的儿子都是一样无差等的爱那样爱百姓,况且对不同人的儿子爱是不一样的。接着孟子做了一个思想实验,指出人们埋葬自己过世的双亲,是有着深厚的心理情感依据的,并进而指出孝子仁人以礼俗去办理丧事,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情感理由。这是对墨家“薄葬”思想的批评,在今人读来,孟子似乎讲得不是很明确。但是夷之听了后,却全都懂了,承认自己受到了教育。这是第二回合,辩论就结束了。这一辩论,从形式上看是不严密的,没有按逻辑来展开,但从生活的情理上看,却又有其深刻之处,如孟子批评夷之知行的矛盾,在今天依然可以用之检验一个人及其所持的思想。许多人宣扬一种思想,其实他自己也没真正实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