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42)|孟子的辩证法

2023-02-08 15:00:2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5·4·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解:有位主张神农学说的人叫许行,他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拜见滕文公告诉他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推行仁政,希望得到一个住所而成为您的百姓。”滕文公就给了他一处住所。他有弟子数十人,都穿着粗麻织成的衣服,以打草鞋、织席子为生。陈良的弟子陈相和弟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推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愿意做圣人的百姓。”陈相见到了许行非常高兴,完全抛弃掉以前所学的而改向许行学习。

许行的思想是一种极端重农主义,主张人人从事农业生产、自食其力。

5·4·2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解: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确实是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听闻根本的正道。真正贤明的君主应当与老百姓一起耕种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百姓。现在滕国有粮仓钱库,这是剥削百姓来供养自己,怎么能算得上贤明呢?”孟子问:“许子一定要自己耕种庄稼然后才吃吗?”陈相说:“是的。”孟子问:“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吗?”陈相说:“不,许子穿粗麻编织的衣服。”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的。”孟子问:“什么样的帽子?”陈相说:“白绸的帽子。”孟子问:“是他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是用粟米换来的。”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因为妨碍种庄稼。”孟子问:“许子用锅甑煮饭、用铁器耕田吗?”陈相说:“是的。”孟子问:“是自己制作的吗?”陈相说:“不,用粟米换来的。”孟子说:“用粟米换用具的人,并不是剥削陶工、铁匠;陶工、铁匠也用自己所造的器具来交换粟米,难道就是剥削农民吗?而且许子为什么不自己做陶工、铁匠,样样东西都从自己屋里取来用呢?为什么要这样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去交换呢?为什么许子就不嫌麻烦呢?”

前面“公孙丑上”中,孟子自称是“知言”,能够分析了解言辞,“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偏颇的言辞知道其片面的地方,浮夸的言辞知道其失实的地方,邪异的言辞知道其偏离的地方,逃避的言辞知道其理屈词穷的地方。这里就是孟子知言的一个生动例证。

许行的思想固然有着重视农业生产劳动、同情农民生活状态的合理因素,但他将这一合理思想推向极端,以为人人都应亲自劳动、养活自己,否则就是对农民的盘剥。真理再向前一步便变成了谬误。许行的思想是违背历史发展和社会分工规律的,因而便不可能得到彻底的施行,这就是孟子所称的“诐辞”,一种极端片面的思想。孟子一下子就看到了其偏颇的地方,但孟子并没有直接从正面去反驳这一思想,而是沿着许子的逻辑从身边的事情开始不断地去追问,结果因为理论本身的片面、不融洽,追问的结果最终便反驳了理论本身。孟子在此体现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如同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所运用的辩证法,不断引导着对手去自己反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