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39)|新老传统的抉择

2023-01-11 15:35:1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5·2·1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解:滕定公去世。太子对然友说:“过去孟子曾和我在宋国交谈,我心里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思想。现在父亲不幸去世了,我想让你去向孟子请教有关丧礼的事情,然后再依礼办理丧事。”然友到了邹国,向孟子求教。孟子说:“这不是很好吗!父母亲的丧事,本来就应该竭尽自己的心力。曾子说:‘在世时,依礼事奉;去世了,依礼安葬、依礼祭祀,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诸侯的丧礼,我没有学习过;即使这样,我还是听说过的。三年的丧期,穿粗布缝边儿的衣服,吃稀饭薄粥,从天子到普通百姓,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这样的。”然友回国复命,太子决定实行三年之丧。滕国宗室的父老、朝廷的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宗国鲁国的前代君主并没有实行这种丧礼,我们滕国的先君也没有实行这种丧礼,到了您这一代却要违犯这个传统,这是不可以的。况且有文献记载说:‘丧礼、祭礼要遵从祖宗的规矩。’”

滕定公的世子滕文公,是要真心实意推行孟子思想的一位君主。但在实行什么样的丧礼这样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上,也遇到了不少阻力。老传统与新传统互相打架,一时不能决定下来。这也说明三代发展到孟子,丧葬的礼仪已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5·2·2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解:太子说:“我是有所受教的。”对然友说:“我过去没有好好学习,喜欢骑马击剑。现在宗室父老、朝廷百官都认为我不能使他们满意,这样我恐怕他们不能在丧事上尽心,你再为我去向孟子求教。”然友又到邹国去向孟子求教。孟子说:“是呀,这种事是不可以求助别人的。孔子说:‘国君去世,政务都交冢宰。太子喝稀粥,面色深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哭泣,大小官员没有敢不悲哀的,因为太子带头这么做。’在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在下位的人一定会更加爱好。‘君子的德行表现像风一样;百姓的德行表现像草一样。风吹到草上,草一定随风倒伏。’这事情全在于太子如何做。”然友回去向太子作了报告。太子说:“是呀,这事确实在我自己。”于是太子五个月都按礼仪住在丧庐中,没有发布过任何命令、指示。百官、宗室都认可,认为太子知礼。到了安葬那天,四方各地都有人来观礼。太子面容悲伤、哭泣哀恸,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因到底用老传统还是新传统定不下来,太子只好派然友去再一次请教孟子。孟子给出的建议是让太子做决断,只要太子能够带头去做,就不愁太子想用的丧礼推行不下去。这个原则也是为政者推行别的政务的通则。在孟子的时代,国家的丧祭之礼仍是重要的大事,尽管丧祭之礼已有了很大变化,如何搞丧祭之礼也是孟子的重要政治思想。孟子在诸侯国间推广自己的政治思想,都没有得到过实践的机会,只有关于丧礼的思想,才在滕文公手中真诚地实行过一次。这对于孟子也许是值得纪念的事情,因此才在书中郑重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