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38)|人人生而有向善能力

2023-01-04 14:34:3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滕文公上

5·1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解:滕文公做太子时,要到楚国去,经过宋国时拜见了孟子。孟子向他讲人性善的思想,说话都不离尧、舜。滕文公从楚国返回时,又去拜见了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说的吗?人性的道理只有一个。勇士成覵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可以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这样说难道是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截长补短,将有方圆五十里,还可以治理为一个实行善政的国家。《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人头晕眼花,那病就不会痊愈。’”

孟子在此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人性善的思想,但并没有进行详细论证,结合前面他讲的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且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他说的人性善,是人人都有向善为善的能力,而别的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并不是说人先天就具备了各种善。今天,这可从系统的复杂性、系统功能涌现的角度对于这一人性善的思想做出科学说明。从经验事实上讲,只要是正常的人,那么,有关的语言、知识、道德等都可以进行教育。而再高级的动物,无论怎样教育都不会习得这一切,也说明了人确实具有特有的为善向善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孟子的人性善思想是正确的。

有了这一人性善的起点,人作为人的尊严便树立起来了,在性善前面,人人生而平等,并不存在谁比谁更高贵。这是孟子极有现代性的思想。所以孟子才说,人性的道理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样的。尧、舜这样的圣人身上有,每一个普通人身上也有。作为普通人大可不必自暴自弃,每个人只要能把这一向善为善的能力推扩出去,都能成为和尧舜一类的人。为了激发滕文公的信心,孟子一连举了成覵、颜渊、公明仪的例子,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别人能做到,我也可以做到。

孟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探讨“满大街都是孔子”,就是对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阐发。王阳明有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对人的激励可谓真切而生动。他进而指出,每个人向善为善的成就可以有大小,但在为善向善的纯粹性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就如同黄金,有的人像尧舜,相当于黄金一万两。而普通人也许只有十两,但作为纯粹的黄金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王阳明的思想进一步激发了每一个人的为善自觉性。

有关性善论、性恶论,在历史上有许多争论,而孟子讲的“性”是指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的地方,而不是指人生下来就有的一切东西。也就是说,他把人向善为善的能力看作是人的“性”,而不是把人的本能当作人的“性”。在这一定义下,他再讲人性善,这在逻辑上是完全自洽的,也是没有什么可争论的。而之所以产生争论,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人的性”的定义都不同,所以从孟子的时代就开始产生了大量“鸡同鸭讲”式的争论,到今天这一争论依然存在。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回到原点看每一个思想家对“人性”的定义是什么,争论只有遵循着同一的概念以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才有意义。不仅是性善论、性恶论,现在互联网上的许多争论,都存在着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再加上逻辑也不清晰,那么争来争去,最终产生的只是一堆无意义的废话而已,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全都是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