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34)|君子之过与小人之过
2022-12-07 15:09:5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4·8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解:齐国大臣沈同以个人身份去问孟子:“可以去讨伐燕国吗?”孟子说:“可以。燕国国王子哙不应当把燕国交给别人,子之不应当从子哙手中接受燕国。假如您手下有名官员,您喜欢他,不向国王请示就私自把您的官位俸禄给了这个人;这个人,也没有经过国王的任命就私自从您手里接受了这些,这样可以吗?燕国的事与这个例子有不同吗?”不久齐国出兵讨伐燕国。有人问孟子:“您劝说齐国讨伐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沈同来问我:‘可以去讨伐燕国吗?’我回答说:‘可以。’他们同意我的意见就出兵讨伐了。他如果问我:‘谁可以去讨伐?’那么我将回答他:‘天命在身的官吏才可以去讨伐。’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这个人可以杀吗’?那么我将回答他‘可以’。他如果接着问:‘谁可以去杀他?’那么我将回答他:‘作为司法官,才可以去杀他。’现在有一个和燕国一样无义的国家去讨伐燕国,我怎么会去劝说呢?”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中,一个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能得到安定的生活,是可以去讨伐的。但行使讨伐权的国家一定要有资格,能够遵循着道义的原则,而不是为了一国之私利。孟子的这一理想到今天也不过时。
但孟子作为一个游说者,他这种谈话方式是不会取得人们的信任的。
4·9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解: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于孟子我很惭愧。”齐大夫陈贾说:“大王不必惭愧。大王您自认为和周公比,谁更仁和智?”齐王说:“呀!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用管叔监管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周公如果知道他会叛乱而还用他,那是不仁;如果不能知道他会叛乱而任用他,那是不智。仁和智,连周公都未能完全做到,何况是大王您呢?请让我去见孟子给他解释这件事。”陈贾见孟子,问:“周公是怎样的人?”孟子回答:“是古代的圣人。”陈贾问:“他任用管叔监管殷人,管叔却率领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有。”陈贾问:“周公是知道他会叛乱还任用他吗?”孟子说:“不知道。”陈贾接着问:“那么圣人也有过失吗?”孟子回答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过失不也是合乎情理吗?并且古代的君子,有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错却文过饰非。古代的君子,其过错如同日食、月食,老百姓都能看见;等他们改正时,老百姓都仰望着他们。现在的君子,不仅仅文过饰非,并且还强词夺理为过错辩护。”
陈贾没有考虑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想用简单的逻辑方法为齐王不听从孟子的意见,而文过饰非,被孟子讽刺了一番。孔子、孟子都推崇对于过错光明磊落、有错即改,他们反对文过饰非、不思改正,这是实事求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