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33)|孟子如何做一把手
2022-11-30 14:47:4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4·5孟子谓蚔鼃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蚔鼃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蚔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解:孟子对蚔蛙说:“你辞去了灵丘的地方长官而要求到朝廷上担任士师,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职位靠近国王可以有机会向他进言。现在已经好几个月了,还不能进言吗?”蚔蛙向齐王进谏而没有被采纳,于是就辞掉官职离去了。齐国有人便议论道:“孟子为蚔蛙考虑得是很好的;他自己做的怎样我们就不知道了。”孟子的学生公都子把这些看法告诉了孟子。孟子说:“我听说,居官守职的人,不能尽职就应辞职不干;负有进言责任的人,进言得不到重视就应辞职不干。我既没有居官守职,也没有进言的责任,那么我的干与不干,难道不就有很大余地吗?”
孟子之所以在齐国引起人们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孟子当时是齐国的客卿,并没有在齐国担任官职。孟子对在政府担任官职的人员,明确地提出了职责要求,事官要做事,言官要进言,如果做不到,就应当辞职不干。这是其仁政思想体系中,对官员言行的规范要求。
4·6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解:孟子在齐国以卿的身份,作为正使到滕国去吊丧,齐王让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同行。孟子与王驩朝夕相处,但在往返齐、滕的路上,没有与他谈论过出使的公事。公孙丑问孟子:“齐卿的身份不算低了;齐、滕间的道路,不算近了。来回一趟都没有同他谈论过出使的公事,是什么道理?”孟子说:“那人都已经自己做了,我还说什么呢?”
这件事具体的前因后果没有交代,总之是作为副使的王驩架空了孟子,让孟子不高兴,以致不屑于和他说话。从这里也可看出孟子不如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实际事务中是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的,这样也就可理解北宋哲学家程颐对孟子的批评:“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不管怎么说,一个团队中搞到一把手与二把手不说话的地步,双方都有责任,一把手尤其负主要责任。而这也是历史上一些知识分子的毛病,不能善处实际的人际关系,闹意气之争,结果把国家大事都给糜烂了,如唐朝的朋党之争,北宋知识群体的君子小人之争,明朝的东林党,清朝的康梁变法,都有这方面的问题,这实在是知识分子应该反思的。
4·7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解: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又返回齐,在嬴地停留。弟子充虞请问说:“前些日子蒙您不嫌弃我无能,派我管理工匠。当时忙,我不敢请教。现在想私下向您请教,棺木似乎太漂亮了。”孟子说:“古时棺椁没有标准,中古时棺厚七寸,椁与之相当。从天子到百姓,不只是为了漂亮,而是为了尽人子之心。有礼制限制,不能称心;没有钱财,不会称心。能做而又有财力,古人都这样做,为什么独独我不能呢?况且庇护死者的尸体不使泥土与其接触,人子之心不就是欣慰吗?我曾听君子讲,不要在天下人都会做的事情上俭省自己的父母。”
孟子丧母,其实与孔子讲的是不一致的,《论语》中,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因此孟子的弟子对此也有些不理解。而且这件事,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议论,例如,前面讲到臧仓阻止鲁平公与孟子见面,也是以孟子葬母为说道的。在孟子本人的成长道路上,他母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孟子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恩,从这个角度看,应对孟子的所作所为有着同情的理解。况且孟子葬母的种种情形并没有违背当时社会的礼制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