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30)|孟子为何和齐王“较劲”?

2022-11-09 16:26:0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4·2·1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解:孟子(约好了)要去朝见齐王,齐王这时派人来说:“我本想到您这儿来看望您,但是着凉病了,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也来上朝让我能够和您相见?”孟子回答说:“我不幸也病了,不能前往朝堂。”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里吊丧。他的学生公孙丑说:“昨天推辞说有病,今天却出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孟子回答说:“昨天有病,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

孟子到了齐国,当时并不是齐国的朝臣,而是齐王的客人,甚至可自视为齐王的老师,因此约好了与齐王单独会面,但齐王却因生病的原因取消了这次会面,而让孟子和其他臣子一样,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与他见面。这在孟子看来,当然是一种不尊重,于是也推说自己有病,没有答应第二天上朝与齐王见面的要求,并且第二天出门吊丧,以显示自己的不满,这让他的学生公孙丑都认为有些过分了。孟子过分了吗?没有!表面上看,孟子似乎有些“小气”,但其实他是在显扬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君王面前的原则性,即一名知识分子在君王面前是平等的,有其独立的人格。这正是孟子精神的饱满伟大之处,也是值得后世知识分子认真学习的地方。

4·2·2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解:(在孟子出门吊丧时)齐王派人来探望病情,医生也跟着来了。孟子的堂兄弟孟仲子对来人说:“昨天接到大王的命令时,孟子正好身体有病,没有答应今天前往朝廷。今天病稍微有点好转,就急忙到朝堂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到了没有?”孟仲子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说:“请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堂去。”孟子没有办法就到景丑氏家里过夜了。

孟仲子就和一般的人一样,齐王派人带着医生来探病,这是多大的面子呀!于是就有些诚惶诚恐的意思,嘴巴上也很会说。按一般人一样的人情世故把孟子的行为给描述了一番,并且为了把话圆起来,赶快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一定让孟子要把这“戏”演圆,千万不要戏没完就回家。孟子大约是不胜其烦,于是便住到了朋友景丑氏家中了。

在齐王给了这么大的面子,并表示亲切的关怀之后,孟子依然没有上朝去见齐王,亲友为此着急、劝说,孟子也不为所动。对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样的人情世故,孟子作为一名儒家思想家,肯定是不会不懂的。齐王对孟子也不算不好,孟子为什么还如此坚持自己的原则性,以至于让自己的亲人都下不来台呢?一个普通人对孟子好,孟子一定会反过来对这个人更好的,这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孟子不会违背的。但在与君王的交往中,孟子表现了不可动摇的原则性,这其实是孟子在为知识分子与君王的交往确定一条严格的分际线,双方必须是平等的。因为,君王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太多了,他稍稍释放一下资源,对知识分子“怀柔”一下,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这点不咬住,知识分子在“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心理下,就可能一步一步滑落下去,在一件小事上突破了平等的原则,在大事上也就很快突破,顺着走下去,平等很可能会抛到九霄云外,到最后见了下跪、磕头,自称奴才,就是这么发展来的。

孟子对齐王所展现“小气”“不近人情”的良苦用心,到此我们或许有所理解。他的这种精神,他的学生不能理解,他的亲友不能理解,这也可看出坚持这点独立人格之难了。立起来向上去需要有坚强的心理力量,很孤独,而向下滑可以不费气力,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后世许多知识分子在权力面前的奴颜卑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