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29)|重视人的因素,重视道的因素

2022-11-02 15:14:1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卷四·公孙丑章句下

4·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孟子说:“自然气候条件的合适不如地理环境的优势,地理环境的优势不如众人的团结。一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纵横七里的小城,敌人四面围攻却不能取得胜利。能够将其包围起来攻打,一定是自然气候条件合适,但是却不能取得胜利,这是自然气候条件的合适不如地理环境的优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和盔甲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却放弃防守而逃散,这是地理环境的优势不如人的团结。所以说,让老百姓安心定居不必靠国家边界的封控,巩固国防不靠山川河流的险要,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的锐利。拥有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处,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处,全天下的人都会跟他走。以全天下都拥护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那么君子或许不会发动战争,若发动战争则一定会取得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都已成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重视人的因素、重视道的因素,也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根本的价值观。一直到今天都成为中国人评价历史、评价现实政治的一条重要标准,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对历史、对现实的分析。这可以说是孟子在社会科学领域发现的两条科学规律,是其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关人类文明的变迁、演化,有一种观点叫作自然气候决定论,有一种叫作地理环境决定论。前者类似孟子的天时观,后者类似孟子的地利论。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这两者都是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靠环境吃饭,那么天时、地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孟子在承认这些影响的前提下,明确了人自身的更大影响,这是孟子了不起的地方。孟子的这一思路,应该在他的那个时代就有渊源,例如上古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不同的文明都有人类史前大洪水的传说,但是只有中国的远祖在大洪水面前是靠人和的方法加以战胜的。面对无情的洪水,大禹把众人组织起来,结成坚强的治水群体,最终靠人们团结的力量,驯服了洪水。同样对于大洪水,有的文明的传说则不是如此,他们也许是提前造好船,然后和家人去逃命,完全没有团结起来共同治水的概念。这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灾难面前靠人们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的精神,和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断的文明是有内在联系的。今天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人类团结的力量,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着更大的意义。

既然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人和最重要,那么如何达到人和呢?孟子讲,要靠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了道才能使众人团结起来,形成合力。道是什么?孟子没有具体讲,但联系他的仁政思想,道无非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治措施,是老百姓的公利、大利之所在,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人民至上。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才能得民心,才能实现人和,产生人和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其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对道的生动阐释,随着社会的发展,道的具体内涵会发生一些改变,但人民至上的理念不会变。有了这样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永远可以做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天时、地利、人和中,让人和发挥出主导性力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