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25)|做人讲道德,治国讲王道
2022-09-21 15:21:2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3·3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解:孟子说:“用武力打着仁政的旗号是可以称霸的,这样的称霸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力;用道德推行仁政是可以称王的,这样的称王不一定必须有强大的国力。当年商汤凭借的国土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凭借的国土方圆百里。依靠武力来使人服从,人们并非从内心里服从,只是因为实力不够;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人们是心悦诚服,就像孔门七十二位著名的学生对孔子的心悦诚服。《诗经》上讲:‘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服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指出了两条对立的政治路线:霸道和王道。霸道依靠的是强权,强权即真理,但是推行霸道也不是赤裸裸的,而是打着仁政的旗帜,有一套话语霸权体系对此加以论述。这种状况到今天也没有什么改变,仁政的旗帜包括人权、普世价值等名义,在这种名义底下,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民在强国的炮火之下,陷于深重灾难之中。对照着这样的灾难,孟子提出的王政理想是高远而伟大的,但仅凭着道德示范似乎很难实现这样的理想。因此,落后就挨打,是世界上一切弱小国家的痛苦经验。从孟子提出这两条政治路线到现在,世界基本上是一个霸道的世界,每一个国家只有自强才能自立。也许只有将来人类更加成熟、更加理性之时,孟子的王道世界才会到来。
3·4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解:孟子说:“行仁就会得到荣耀,不行仁就会得到耻辱。现在有人厌恶耻辱却又处在不行仁的状态,这就好像厌恶潮湿又处在低洼的地方一样。如果厌恶耻辱,不如崇尚道德、尊重士人,让贤良的人有官位,能干的人有职务。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法典。那么别的地方的大国,也一定会畏惧它了。《诗经》上说:‘趁着天空没起云、没下雨,剥些桑树根上的皮,把门窗捆绑修理好。今后下面那些人,有谁还能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懂得道理啊!能够把国家治理好,谁能欺侮他?’现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这个时候,却追求享乐怠惰游玩,这是自己在寻求灾祸。灾祸和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招来的。《诗经》上说:‘做事永远都要和天命相配合,这样才能自己去寻求更多的幸福。’《太甲》上也说过:‘上天降下的灾祸,还有办法躲避;自己造下的罪孽,就没有活路可走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孟子看来,做人和治国是同构的,要想不得到耻辱、灭亡,就要先从自身做起,做人讲道德,治国讲仁政。但是,现实中对于孟子的这一经验总结,却有很多人、很多国家没能做到。教训再深刻,也仍会一代代地教训下去。就一些个人而言,因为安逸的生活,就会享乐无度、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结果身体垮掉、心理空虚、精神境界低下,为世人所鄙视。对国家也是如此,承平日久,就可能失去忧患意识,失去进取心,社会上处处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结果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唐朝杜牧有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告大唐要吸取南陈皇帝寻欢作乐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南宋林升有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人们似乎一旦进入自作孽的节奏中,就很难再停下来,直到“眼看他楼塌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