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21)|以意志力做到不动心的得与失
2022-08-24 15:03:4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3·2·3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解:(公孙丑)说:“我大胆地问问老师,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告子曾讲:‘对于语言所表达的义理感到不妥帖,就不要去求助于心的思想意志了;对于自己心的思想意志感到不妥帖,就不要去求助于自己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了。对于自己心的思想意志感到不妥帖,就不要去求助于自己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这是可以的;对于语言所表达的义理感到不妥帖,就不要去求助于自己的思想意志,这是不可以的。心的思想意志,是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的统帅;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是身体的充分表现。思想意志到了哪里,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也就随着停留在那儿。所以说:‘持守好自己心的思想意志,不要糟蹋自己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公孙丑问:“既说:‘思想意志到了哪里,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也就随着停留在那儿’,又说:‘持守好自己心的思想意志,不要糟蹋自己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心的思想意志专一就能带动影响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专一则能带动影响心的思想意志。譬如像跌倒和奔跑,这是身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而反过来也会引起心的波动。”
这一小节孟子为公孙丑解说告子的不动心。告子的不动心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意志力的强制把持。不管精神层面用语言建构的义理如何不妥帖,不管心理层面的思维活动多么混乱,告子的办法就是闭目塞听、无视这一切矛盾,用意志强行让心平静下来,这近乎是一种自欺的方法。孟子认为,精神层面的语言所表达的义理不妥帖却不去求助心理层面的思维活动,将其思考清楚,这是不可以的。同时,他又认为,心理层面的思想、意志混乱不去求助于身体层面的生命活动及其状态是可以的。孟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心之官则思”,心理层面的思想、意志问题需要心的思考反省来解决,身体层面是没有这个功能的,这也就是俗语讲的“心病还须心来医”。告子的毛病就在于,他面对自己心理层面的矛盾,尽管正确地没有求助于身体层面的功能,但他也没有用心的理性思考能力把心理层面的矛盾梳理清楚。精神层面的义理系统有矛盾,心理层面的思维活动混乱,靠着自己的意志力强行不去管它,从而取得“不动心”的效果。孟子尽管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不行的,但他的口气和隐含的意思是清楚的。
但是,告子这种靠意志力取得不动心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前提就是先要得于言、得于心,然后再处理好志与气的辩证关系。以心的理性思考能力解决了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矛盾与问题,这样形成的带有义理的内涵和方向的意志力,是有根基的意志力,自然可以让人的心保持宁静。尽管思想和意志可以成为身体的主宰,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意志,身体层面的生命活动和状态就表现出什么特点,思想和意志的问题解决不需依赖于身体层面,但是身体层面的生命活动和状态对于思想和意志也有反作用。因此,持守住思想和意志让心不动,也不能轻视身体层面的作用,糟蹋身体的生命活动和状态。例如,放纵身体的欲望,无节制地追求美色、美食等,不但会消磨思想和意志,也会直接让心变得躁动不安起来,不动心便无从谈起了。
谈告子不动心的这一节,不像谈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不动心,仅从某一层面入手,而是兼及了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和身体层面的辩证关系,但如何从这三个层面用功夫,孟子还未进一步的充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