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8)|以仁政统一天下真会易如反掌?

2022-08-03 15:40:2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公孙丑章句上

3·1·1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解: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如果在齐国当政,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复兴吗?”孟子回答说:“你真是齐国人,只知道齐国人管仲、晏子而已。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谁更贤良?’曾西不安地说:‘他是我父亲敬畏的人啊。’那人又问:‘那么你和管仲比谁更贤良?’曾西脸色一变,很不高兴,说:‘你怎么拿我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君王的信任是那样专一,主持国政是那样长久,取得的政绩是那样卑微。你怎么竟把这样的人和我相比?’”停顿了一下,孟子接着说:“管仲,曾西都不愿和他相比,你觉得我会愿意吗?”

管仲推行的是霸道政治路线,而孟子推行的是王道政治路线,两条路线斗争互相鄙视,所以孟子不愿和管仲相比较,管仲再有成绩也不足道。

3·1·2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解:公孙丑问:“管仲辅佐他的国君使他称霸天下,晏子辅佐他的君主使他扬名诸侯。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孟子说:“以齐国的条件推行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公孙丑说:“要是这样,学生的疑惑更大了。凭着周文王的仁德,活了一百岁,还没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了他的事业,然后王道才大行。现在您把以王道统一天下说得这样容易,那么周文王不值得效法了吗?”

孟子认为,管仲不值得学习,是因为以他的条件很容易推行王道统一天下,但管仲却只是推行了霸道。于是,引来了他的学生公孙丑的挑战:既然推行王道统一天下这么容易,为什么历史上周文王活了那么长的时间也没有做到呢?这确实是个问题。

3·1·3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解:孟子说:“怎么能和周文王相比呢?从商汤到武丁,出了六七个贤圣的君主。天下归服殷商已经很久了,时间一长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来朝,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掌上转动东西。纣王与武丁相隔不远,那些世家大族的遗风,良好的风俗和仁政的措施,还有保存下来的;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贤臣,一起来共同辅佐,所以延续了很久才亡了国。那时没有一尺土地,不为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纣王的臣民。而周文王只是凭着方圆百里的国土创业,所以是艰难的。齐人有句俗话:‘虽有智谋,不如趁时势;虽有锄头,不如待农时。’现在的时势则不同了。夏、商、周兴起的时候,国土方圆没有超过千里的,而齐国现今有了广阔的土地;鸡犬之声相闻,从国都一直到达四境,齐国现今也有了这么多百姓。土地不必再开拓了,百姓不必再增加了,实行仁政而统一天下,没有谁能阻挡。况且仁君的不能兴起,时间间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长;老百姓被暴政所折磨摧残,也没有比现在厉害的时候。饥饿的人好为他提供食物,干渴的人好为他提供饮料。孔子说:‘仁政的流行,快于驿站传递政令。’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施行仁政,老百姓的喜悦就像从倒悬的痛苦中解除一样。所以用古人一半的气力,收到的功效一定会双倍于古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这样。”

孟子回答了公孙丑的问题,对文王的解释也有道理,但对于推行仁政一如既往地自信。不过和以前一样,他对于治国理政想得有些过于简单了。也许孟子的理想加上管仲的手段,王道才有施行于天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