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2022-06-15 15:41:3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解:齐宣王在他的别墅雪宫会见了孟子。他问孟子:“有贤德的人也可以享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可以有的。人们享有不到这样的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君主。因为享有不到而非议君主是不对的;但作为一国的君主,不与老百姓一同享有快乐也是不对的。君主快乐着老百姓的快乐,老百姓也会快乐着君主的快乐;君主忧愁着老百姓的忧愁,老百姓也就会忧愁着君主的忧愁。快乐着天下人的快乐,忧愁着天下人的忧愁,却不能使天下归服,这样的情况还从未有过。过去齐景公曾向晏子咨询说:‘我打算到转附、朝儛去巡游,沿着海边向南走,一直到达琅琊。我该怎么做才能和先王的巡游相比拟呢?’晏子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天子前往诸侯国叫作巡狩,巡狩就是巡视所守的疆域;诸侯朝见天子叫作述职,述职就是报告所执掌的公务。没有不与工作相结合的出游。春天里出游考察耕种情况,对缺种子的农户给予补助;秋天里出游,考察收获情况,对歉收的农户给予补助。夏朝时就有谚语说:‘我们的王还不出来巡游,我们如何能得到休息?我们的王还不出来巡游,我们如何能得到补助?我们的王春天出游一次秋天出游一次,可以给诸侯们做出榜样。’现在却不是这样了:巡游的队伍一出动就征粮,饥饿的人越发得不到粮食,劳累的人越发得不到休息。老百姓人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过不下去就开始反抗了。违背天命虐害百姓,大吃大喝浪费如流水。如此流连忘返、荒亡无行,连诸侯国都为此而忧愁。顺流而下游乐忘返叫作流,逆流而上游乐忘返叫作连,打猎过度游乐不已叫作荒,饮酒无度游乐不已叫作亡。先王没有流连的娱乐、荒亡的行为。怎么做由您自己决定吧!’齐景公听了很高兴,先在都城内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出城驻扎,于是开始开仓放粮补助穷困。齐景公又召来乐官说:‘替我创作一曲君臣同乐的音乐!’这乐曲就是《徵招》《角招》。其歌词唱道:‘畜止君王的欲望有什么错?’畜止君王的欲望,就是为了君王好。”

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他主要是面向君主而提出的要求,到了宋代的范仲淹又把这一思想推广到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身上,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此这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就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

同时要看到,孟子在处理统治阶层的忧乐与老百姓的忧乐的关系时,是非常辩证的。他并没有否定统治者和老百姓有着自己各自的忧乐,把他们的忧乐都一体抹平。他只是告诉统治者在自己忧乐的同时,要关心、爱护老百姓,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以老百姓能够过上快乐的生活而快乐。这样老百姓才不会非议统治者的快乐生活,才会同心协力去解决国家的忧患问题。统治者为民也是在为己,这是孟子思想中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