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0)|大勇与小勇

2022-06-08 15:58:4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2·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解:齐宣王问孟子:“周文王有一处没有围墙的园林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真是这么大吗?”孟子回答说:“老百姓还认为是太小了呢!”齐宣王问:“我的这样的园林方圆四十里,老百姓却认为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打鸟猎兔的也可以去,文王跟老百姓一同享用。老百姓认为太小了,不是理所当然吗?我刚到齐国的边境,问清楚了齐国的大禁忌,然后才敢进入。我听说,您在国都郊区有一个园林方圆四十里,杀掉里面麋鹿的人犹如杀人之罪。那么这是在国内设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老百姓认为它太大了,不是也理所当然吗?”

统治者有利独享,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自然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这体现了孟子看问题的民本视角。

2·3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解:齐宣王问孟子:“和邻国交往有什么方针和办法吗?”孟子回答说:“有的。只有仁者才能以大国的地位事奉小国,所以,成汤事奉葛伯,文王事奉昆夷;只有智者才能以小国的地位事奉大国,所以,古公亶父事奉獯鬻、勾践事奉夫差。以大国的地位事奉小国的,是乐天知命;以小国的地位事奉大国的,是敬天畏命。乐天知命的人能保天下太平,敬天畏命的人能保自己的国家太平。《诗经》上说得好:‘敬畏上天的权威,于是能得到上天的佑护。’齐宣王听了后说:“这话说得伟大!可是我有个缺点,我崇尚勇武。”孟子回答说:“希望大王您不要爱好小勇气。那种按着剑瞪着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这只是一个凡夫的勇气,只能抵敌一个人而已,希望大王能把勇气扩大。《诗经》上说:‘文王勃然而怒,整顿队伍向前,以制止对莒国的侵犯,以增强周的福祉,以报答天下对周的拥护。’这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发怒就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了芸芸众生,也为他们造作了领袖,也为他们造作了导师,是要让这些领袖和导师帮助上天来爱护百姓。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天下谁敢违背这上天的意志呢?’纣一个人不顺天道横行妄为,武王对此感到耻辱,这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了安定。现在大王您如果也能一发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老百姓会惟恐大王您不好勇武呢。”

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仁、智、勇都是不同情况下可用的方法。但勇有小勇与大勇、匹夫之勇与文武王之勇的区别。匹夫之勇是小勇,是从身体层面产生的一己之私的好勇斗狠;而文武王之勇是大勇,是从精神层面产生的为公理而战的正义之勇。一为私,一为公,孟子提倡为公的大勇,这种大勇能得到百姓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