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7)|君王的仁心推广出去就能实现仁政吗?

2022-05-18 15:15:2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7·4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解:齐宣王问:“不肯做与不能做,在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呢?”孟子回答说“夹着泰山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不能’,这是真不能。为年龄大的人挠痒痒,对别人说‘我不能’,这是不肯去做,不是不能做。大王您的不推行仁政,并不是夹着泰山跳过北海这类行为;大王您的不推行仁政,是为年龄大的人挠痒痒一类的行为。”

上一节孟子用一个人能做到难做的事却做不到易做的事,来说明不肯做并非不能做。此节更进一步以强烈的对比来说明何谓不能做、何谓不肯做。强调了推行仁政仅在于君王的一念之仁,其实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的简单的事情。在这里,孟子对君王有着很高的期望,同时又对推广仁政看得很简单。后世很多儒者认为改良政治关键就在“格君心之非”,就是孟子这一思路的延续。而现实的政治运行系统可能是复杂的,并没有这么简单。

1·7·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解:“孝敬自家里的老人,然后推广到孝敬别人家里的老人;呵护自家里的幼儿,然后推广到呵护别人家里的幼儿。如果把这一点仁心推广出去,统一天下就像在手掌里转动小东西一样容易。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然后推广到兄弟,再进而推广到自己的封邑和国家。’就是说,把这样的仁心推广到其他方面就行了。所以说,把这样的仁心由近及远推广出去就足以保有天下,不这样做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古代的圣君之所以远远地超过了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而已。如今,您的仁心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百姓却得不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如此,人的心更是这样。大王请您仔细考虑一下吧!”

孟子讲了推广仁心的重要意义,逼着齐宣王反思自己,委婉指出了齐宣王有仁心但未能向百姓推广。

1·7·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解:“难道说大王您发动起军队,使将士冒着风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仇构怨,这样做您心里才痛快吗?”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才痛快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要追求我心中的最大欲望。”孟子问:“大王您的最大欲望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着却不回答。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是为了鲜艳的色彩不够看吗?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是为了身边的小臣不够使唤吗?这些大王的臣下都足以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回答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于是说:“那么您最大的欲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要扩张土地,战胜秦国、楚国,统一天下而招抚四邻。但是,以您这样的作为去追求您这样的欲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齐宣王说:“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没有随后的灾祸。以您这样的作为,去追求满足您这样的欲望,费尽心力去干了,不但满足不了,还有灾祸在后面。”

上一节中,孟子已可基本断定,以齐宣王的智力是能够反思出他想要的结论的。这一节孟子不直接点出,而是又故意问了齐宣王许多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论证分析细致入微,借着齐宣王的欲望以推广自己的仁政理想,更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孟子可谓循循善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