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4)|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仁政”学说
2022-04-20 14:43:1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4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解:梁惠王说:“我很愿意听到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杀人和用刀子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话说:“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栏里有吃得肥胖的马,可是您国内的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如同在您领导下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兽类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行政管理却不能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第一个造土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因为土木偶很像人。像人尚且不行,又怎么能使老百姓饥饿而死呢?”
孟子强调了政治要以民生为本。如果当政者不能保证老百姓的基本民生,那么就如同在杀人,这是民本主义的重要内容。以孟子的标准,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统治者所做的事情与率兽食人仍然差不多。
1·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解: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其强大的国家,老先生这是您所知道的。可是权力传到我手上,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战死了;在西边被秦国打败,让秦国割去了七百里土地;在南边又受到楚国的羞辱。我以这些失败为奇耻大辱,希望为上面的这些战死者报仇雪恨,怎么做才可以成功呢?”
孟子回答说:“方圆百里的小国只要行仁政就可以称王于天下。晋国作为大国,大王您如果行仁政于自己的百姓,减免刑罚,减轻税负,叫老百姓精耕细作;年轻人闲暇的日子学习讲求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待人忠诚守信,以这些道德原则在家侍奉父兄、出来做事时尊敬长官,这样,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实铠甲、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了。秦国、楚国好战,侵占了百姓的农业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通过种地来养活父母。他们的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子东奔西走骨肉分离。秦国、楚国的百姓正陷溺于痛苦之中,您去讨伐他们,那有谁来和您为敌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底下都没有对手。’您就不用怀疑了吧!”
在这一节里,孟子首次用了“仁政”这一政治学概念,这也是世界政治思想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了“仁政”的思想。从孟子提出来以后,仁政就成了中国政治的重要理想,也成了评价现实政治的重要标准。推行仁政就是所谓的“王政”,反之就是所谓的“霸政”或“暴政”。
王暴之分,是中国历代政治争论的大问题。在这里,孟子对仁政的内容有所解释,即“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中国历史的盛世,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亁盛世等,基本上是按孟子这一标准去做的,做到了,就在历史上有了极高评价。今天,我们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可以看作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说明孟子仁政思想一直到今天都有着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