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3)|统治者不要做点事就希望百姓感恩
2022-04-13 14:25:4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3·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解: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自己的国家,可谓尽心尽力了。河内遭了灾,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到河东,还把粮食运到河内救灾;河东遭了灾也是这样。看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可是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变少,我国的老百姓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以打仗作譬如。战鼓咚咚响了,双方的刀锋一相接,就有战士丢掉盔甲拖着兵器向后跑。有跑了百步而后停止的,有跑了五十步而后停止的。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嘲笑跑了一百步的胆小,那又如何?”惠王说:“那可不行,他只是没跑到一百步吧,但也是逃跑。”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个著名的成语,缺乏反思精神、自视甚高的人,很容易有这种愚蠢行为。在这里,孟子以此批评了梁惠王的自我认识,认为他并非对老百姓有多好,只是做了一点点分内事而已,不像他自以为的那样,要比邻国的君主更好。给老百姓做一点好事,就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老百姓应该感恩戴德,是许多统治者的毛病,他们恰恰忘了,作为统治者应尽的责任。
1·3·2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解:孟子说:“大王知道这样,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时搞生产,那么粮食就吃不完;细网不下到深池里,鱼鳖等物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有一定时间,木材就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也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生丧死而没有遗憾。老百姓养生丧死没有什么遗憾,就是王道的开始。
孟子顺着惠王认可的思路批评惠王。因为,尽管惠王与邻国的君主相比,为自己的百姓做了一点小事,但相对于实施王道这一理想而言,他并不比邻国好多少,亦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1·3·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一户有五亩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丝织品了。宅园中养鸡、狗和猪等,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的时机,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就可以吃上肉了。每家有百亩农田,不要耽误农时,那么这个人口众多的家庭便不会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把孝悌的道理教给子弟,这样头发花白的老者就可以不用负重奔波于道路上了。七十岁以上的人能穿丝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统一,是从未有过的。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百姓的粮食却不能检查制止,路边有饿死的人却不去开仓赈济,老百姓冻饿而死,却说:‘这不是我的事,是年景不好。’这何异于拿着兵器杀了人,却说:‘这不是我的事,是兵器的事。’大王如果不怪罪于年景不好,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投奔您了。”
孟子具体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统治者应该尽的责任是什么。历史上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基本上逼近过这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