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2)|全面思考义利之辨
2022-04-06 14:39:1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梁惠王章句上
1·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解:孟子与梁惠王相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给我国带来利益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开口就讲利益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么才对我的国家有利益?’大夫也说:‘怎么才对我的家有利益?’一般的士人百姓也说:‘怎么才对我个人有利益?’这样上上下下都各自追逐自己的利益,而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一万辆兵车里面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里面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们的家业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他们把仁义抛在后面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那么不把国君的利益也夺过来,他们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德会遗弃自己的父母的,没有讲仁义会怠慢自己的君主的。大王只要讲求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求利益呢?”
孟子见梁惠王时,在国际间已是著名的思想家了,梁惠王亦是当时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因此,他一见孟子就问了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国家领导人通常会问的问题:有什么办法能做到富国强兵?孟子基于自己的道德理想,立即给了梁惠王当头一棒,他把梁惠王的逻辑推向极端,从而给梁惠王描述了一种可怕的后果。
孟子的这一论证策略,应该是对梁惠王有所触动的。因为当时的各个国家,大夫杀国君夺权的事时有发生,而且惠王的魏国就是这样得国的。当年韩、赵、魏三家都是晋国的大夫,随着他们势力的增强,最终将晋国瓜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一般把这一事件作为春秋战国两个时代的分界。可以说在大夫夺权这件事上梁惠王的先祖是带了个坏头的。因此,他一定对孟子的这一分析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
但是一个国家领导人追求国家富强没有错,孟子讲的也没有错。以现代眼光来看,治理国家是个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等都要兼顾到,用单一手段,像惠王那样只求利,或者像孟子那样只讲仁义,是不会成功的。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要抓、都要硬才可以。
1·2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解:孟子与梁惠王相见。王站在池沼边,看着鸿雁麋鹿,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说:“只有贤人才能享受这些,不贤的人纵然有这些,也享受不到。《诗》云:‘始筑灵台,反复经营,大家努力,很快落成。王说莫急,百姓更勤。王到鹿苑,母鹿安静。母鹿丰满,白鸟洁白。王到灵沼,鱼满跳跃。’周文王以老百姓的力量筑台挖塘,老百姓非常乐意,把那台子叫灵台,把那池塘叫灵沼,很高兴见到麋鹿鱼鳖在里面生长。周文王因为肯和老百姓一起快乐,所以他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上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我宁肯与你同归于尽!’老百姓怨恨他到了希望与他同归于尽的程度,他纵然有着高台深池,养着各种鸟兽,难道能独自享乐下去吗?”
《汤誓》中孟子所引的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桀的故事,夏桀自比太阳,残暴苛刻,最后归于灭亡。以文王与夏桀作为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孟子强调了统治者与民同乐的重要性,否则,他们再有多丰厚的条件享乐,也是不能长久的。
孟子与国王谈话,从不自我矮化,都是堂堂正正、直言不讳,有一股不可遏止的精神力量,这是任何时代的知识分子都应认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