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孟子其人其书

2022-03-30 15:44:2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历史上著名的周公辅助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他被封于曲阜,其长子伯禽就封鲁公,这就是鲁国的开始。十五传到了鲁桓公,鲁桓公非正常死亡后,长子继位,是为鲁庄公。庄公还有三个弟弟皆有分封,按长幼排序分别是老二孟孙氏、老三叔孙氏、老四季孙氏。因他们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被称为三桓。从此,三桓在鲁国勾心斗角,成为政坛上一股重要力量,多次决定鲁国国君的立废,又十传至鲁定公时,孔子走上鲁国政治舞台。当时,国君大权旁落,权力分割在三桓三大家族之中,孔子的政治理想之一就是要削三桓,但并没有成功,只好离开鲁国。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圣人,但他的子孙贪财好色、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代不乏人,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三桓中的孟孙氏,嫡传称孟孙氏,支系称孟氏,这就是孟子一姓的由来。春秋末期,三桓衰微,孟子家先祖作为支系已经没落,由鲁国迁到临近的邹国,但也没有兴旺发达起来。等传到孟子父亲一代,其家境已是十分贫寒,泯然众人矣,一点贵族后裔的样子都没有了。孟子小时候要靠母亲的辛勤劳动来养活。因此,严格讲,说孟子身上有周公的基因,这也是不错的。但当鲁国三十三传至鲁平公时,那时孟子在诸侯间已很有名气,平公想去拜访孟子求教,结果被身边人阻止而未成行。对鲁国已没有感觉了,他认为自己的祖国是邹国。

孟子名轲,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72年,那时孔子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孟子的时代正是战国争雄之时,他于大约公元前289年去世后,过了70多年,秦始皇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孟子小时候的成长,他的母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其家道衰落,其父母确切的名字都无可考,据说其父死得早,孟子是靠其母养大的。因此有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孟母买豚等故事在民间流传,这样的故事所表达的教育理念已经沉淀到中国人的心底,条件成熟时很自然地就流淌出来。今日的“虎妈”其实就有着孟母的影子。

孟子为学私淑孔子,他接着孔子的学说讲,在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仁政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由孟子率先提出来的。他的人生之路也和孔子类似,都是游历各国、返乡著书。孟子大约40岁出仕游历,62岁返乡潜心著书。根据《孟子》一书中的记载,孟子先是在邹国出仕,然后就去了齐威王当政时的齐国,但并没有受到重视,随后便去了宋国。在宋国,孟子很快就明白,自己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便回到了家乡。没多久,因他的学生乐正子被鲁国平公任用,孟子便到了鲁国。在乐正子的穿针引线之下,鲁平公本要拜访孟子,但却被身边人以谗言阻止了。孟子连自己的思想都无由向平公阐发,于是慨叹这一切都是天命。没有办法,孟子便又去了滕国。在滕国,尽管滕文公对孟子很尊重,但却并不能实现其政治主张。这时西方的大国魏国,恰逢魏惠王当政,正在广招人才、富国强兵,孟子也就到了魏国。在魏国,惠王在一年多时间里与孟子有多次探讨,已有些接受孟子思想了,却又得病死了。他的儿子襄王继位,与孟子谈得不投机,孟子说他望之不似人君。孟子去留抉择之时,东方大国齐国又传来消息,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宣王有一番发展国家的雄心,孟子便决定再去齐国。但在齐国待了几年仍是一事无成,最后还是满怀惆怅地离开了齐国。回到家乡,决心著书立说。孟子谈仁政、说性善、道尧舜文王之事,被当时急功近利的国君们认为太迂阔,过于理想化,所以受尊重而不受重用。与孟子差不多同时的苏秦、张仪、孙膑等一类的人物要比孟子更显达,更受国君们的重视。

《孟子》一书,分为七章,可以串起来记忆,即孟子率领着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尽心》尽力地去游说《梁惠王》《滕文公》等国君,与《告子》辩论,最后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离娄》之明。孟子本人尽管生不逢时,但他书中的思想却传之久远,其浩然正气到今天依然渗透在中国文化的精神血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