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10)|对知识分子的提醒

2022-02-16 15:43:4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子张第十九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解:子张说:“一名知识分子见到危难能够豁出生命,见到所得能够考虑是否合乎道义,祭祀的时候一心考虑的是恭敬,举丧的时候一心想到的是悲哀,这样就差不多了。”

如何评价一名知识分子?子张给出了四个视角:危、得、祭、丧。在危难面前绝不苟且偷生,做缩头乌龟;在个人得失面前绝不先考虑个人的物质利益,而是要考虑道义;在祭祀和居丧时,绝不搞形式主义、演戏给别人看,而是重在内心的真挚感情。这四个方面能够如上面所为,子张认为就可以算是一名合格的知识分子了。历史上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大都有这样的特质。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对子张这几句话的进一步阐发,一直激励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解:子张说:“执守道德却不能弘扬光大,崇信真理却不能诚笃如一,哪里能算有?哪里能算无(这种人有他不多,无他不少,无足轻重)?”

这实际上也是对知识分子的提醒。有的知识分子读了几本书,对于道德和真理也懂得不少,但却都是口头功夫、表面文章,知行不能统一、表里不能如一。在实际的行动中,并不是不断地弘扬光大道德;到了关键的考验场合,并不是坚持真理。对于这样的人,子张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他们的存在毫无价值。这两点确实是读书人的大毛病。学问是学问,人生是人生,两者不搭界。在科举时代,读书成了当官的敲门砖,这样的毛病已十分严重,以至于明代王阳明专门提出“知行合一”加以对治。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学问成了专业技能,这种分裂就更加严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解: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如何交朋友。子张说:“子夏讲了些什么?”学生回答说:“子夏讲:‘可以结交的人就结交,不可以结交的人就拒绝结交。’”子张说:“这和我听说的交友之道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的众人,赞许好的人又能同情无能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能的人,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如果我不是一名贤能的人,别人将会拒绝与我结交,我又如何拒绝别人呢?”

子夏和子张是孔子著名的学生。对于交友之道,他们俩从孔子那所学到的是矛盾的;子夏是该结交的结交、不该结交的拒绝;子张是对一切人都取宽容的态度。当然子张的回答中,在逻辑上已包含了对子夏回答的部分肯定,是以许多人认同子夏所讲的交友之道为前提的。

从这节对话,可以看出孔子教育思想的高明。孔子对子夏与子张的个人特点十分了解,曾经讲过:“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不及。”子张这个人性格激烈一些,忍不住会批评、拒绝别人,因此,孔子对他的教育就是应宽容一些。而子夏这个人性格绵软,不好意思批评、拒绝别人,因此孔子对他的教育就是应果决一些,该拒绝的就拒绝,这就是因材施教。这就像中医给人看病,同样的病,长在甲身上与长在乙身上,高明的医生开的方子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甲乙两人体质不同,需要针对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处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不仅教育如此,对待不同的政治状况,孔子提出的治国理政方案也是不同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我们今天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历史地评价人物与事件等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在孔子当年的一些言行中,已经有了萌芽。孔子不是教条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