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09)|周公接管旧政权的智慧

2022-02-09 15:26:4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解:古代品行高洁的隐逸之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伯夷、叔齐了。”又评论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人格,可是言语合乎道理,行为经过思虑,也就不过如此罢了。”又评论说:“虞仲、夷逸隐居避世放弃对社会发言,持身清廉,自废于社会也是他的权变。我则和他们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这是孔子对他之前或同时代有名的隐士的评价。隐士也各有不同。伯夷、叔齐最彻底,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很高。但这样的彻底性根本没法生存下去,不过有这样的存在,可以显示出人类隐逸精神的高度。因此,孔子对此加以分外称赞。后来,鲁迅先生在其《故事新编》中专门写过一篇小说,对伯夷、叔齐的行为进行批评。柳下惠和少连是把做官当隐居,是所谓隐于朝的人。后世把隐于朝当作大隐,其实正如孔子所言,你隐于朝要能生存下去就不免要辱没自己,能够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就不错了。虞仲、夷逸没有伯夷、叔齐的决绝,但也不会像柳下惠、少连那样,与统治者还有部分的合作。王维有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大约就是虞仲、夷逸这类的隐士,躲在一边不合作,但也不会去把自己饿死,有条件的话,还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很艺术、很美。

孔子评价自己,不同于任何一类隐逸之人。他拒绝把自己类型化,面对社会非要摆个“pose”。他完全按照他的中庸哲学处理此类问题,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格局更大、精神更有力量。

18·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解:大乐师挚到了齐国,第二乐师干到了楚国,第三乐师缭到了蔡国,第四乐师缺到了秦国,击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一带,摇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一带,大乐师的助手阳、击磬的襄到海边一带。

礼崩乐坏,音乐人才大量流失,也使得音乐由过去上流贵族社会的专享,逐步地普及到了民间。从大历史观来看,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并不值得哀叹。孔子收学生、办平民教育,其实与礼崩乐坏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孔子把专属于贵族的教育,普及于平民,本想靠学生们去恢复那已崩坏的礼乐,没想到却是更加速了这一进程。这大约就是黑格尔所讲的“理性的狡计”吧。

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解:周公旦对他儿子鲁公说:“君子不怠慢他的亲族,不让大臣们抱怨没有受到任用。前朝的老臣没有什么大错,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周王朝建国,周公旦家族被分封在鲁国,他儿子伯禽作为首任鲁公前去接管政权。对于如何保持鲁国的稳定,周公旦对儿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亲族要用好,跟着自己干的大臣也要用好,过去商朝的官员如果没有大错也要用好,要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这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可见周公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后世脱离了接管政权这一背景,对此理解就有了许多保守性,也为“重关系”找了借口。

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解:周朝有八位知识分子: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这八人现全不可考,可见有许多优秀人物永远埋在了历史长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