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05)| 孔子“发朋友圈”的规则

2022-01-05 15:22:2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7·14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孔子说:“从道路上听到了传言就在道路上说给别人,这是不讲道德的行为。”

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路上听来的东西,未经验证,就讲给别人,到处传播,孔子认为是弃德行为。今日互联网上的许多文章,都是未经证实的。如果你不作判断,随意传播、发朋友圈、转发给别人,以孔子的标准,就是一种不讲道德的行为了。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解:孔子说:“鄙陋之人是可以与他一起为官服事国君的人吗?他未得到功名利禄的时候,就生怕得不到;当他得到了功名利禄的时候,又生怕失去。如果生怕失去,那么什么卑鄙的事都能做得出来。”

“患得患失”已成了今天的成语。这样的人,没有什么高远的精神追求,考虑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样的坏事都能做,什么样的低下人格都在所不惜,什么样的好事都不去做。孔子对这样的人,表现出极大的蔑视,不愿意与他们共事。官场上这样的人不少,因此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近乎成了官场异类。他这句话,其实是从积极的一面,阐发了孔子的思想。

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解:孔子说:“古时候的人民有三种毛病,现今呢,或许连这些毛病也达不到了。古代的狂妄是率性而为不拘小节,现今的狂妄是放荡不羁没有约束;古代的矜持是棱角分明自持甚重,现今的矜持是(别人惹不得),动辄对别人愤怒暴戾;古代的愚鲁是直来直去,现今的愚鲁是装傻骗人而已。”

孔子对一些为人处事小毛病的辩证分析。在他看来,这些小毛病在古时候的人表现出来,尽管是些小毛病,但也不失其可爱、真诚之处,而这些小毛病在今人表现出来,已连这点可爱之处也没有了,成了真正的坏毛病。孔子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尽管是厚古非今,但也可看出孔子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17·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与《学而篇》第三节重出。孔子不喜欢巧言令色,而喜欢刚毅木讷。因此有: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17·1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解:孔子说:“讨厌紫色夺去了红色的正位;讨厌郑国的音乐破坏了典雅的古代正乐;讨厌能说会道的人颠覆了国家。”

孔子对他那时流行的东西像颜色、音乐、游说之士等都有些看不惯,其中对游说之士的批评到今天仍有意义。孔子认为,这些人伶牙俐齿,靠耍嘴皮子讨得君主的欢心,自己并没有多少政治理想和政治才干,只是博取富贵而已,这样的人做官从政,只能起到颠覆国家的作用。过去的能说会道是讨好君王,今日世上的一些所谓民选政府,能说会道讨好民众,他们能出镜、会演讲、喜作秀、善辩论、靠选举猎得富贵,一朝权在手,治国理政的水平极低。抗击新冠疫情中,世界上一些政府的表现就是如此,这是孔子“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的现代意义。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解:孔子说:“我想不发言了。”子贡说:“先生如不说话了,那我们学生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什么了?四时照常更替,百物照常生长,天说什么了?”

孔子谈到了自己的本体论,类似今日的过程哲学,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儒家就从对宇宙的这一认知中,找到了自己的坚定精神力量,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