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04)|从乡愿到做戏的虚无党

2021-12-29 15:09:3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解:孔子说:“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学习诗歌?诗,可以联想兴发,可以观察了解生活,可以增进群体和谐,可以讽刺批评时事。在家中可以更好地服侍自己的父亲,在社会上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君。读诗还可以更多地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诗经》是孔子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是孔子在向其学生们介绍学诗的重要作用,有点开堂第一课的意思。兴、观、群、怨是诗歌自身的重要功用,过去人们评价一首诗多从这四个维度去分析,只要在一个维度上非常突出,人们便认为这是一首好诗。从创作的角度看,作者也是努力从这四个维度去创造一首诗。这是中国诗学的鉴赏论和创作论。读诗还有一些附带的好处,那就是,事父、事君,增加对鸟兽草木的认知等等。总之,诗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解: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过《周南》《召南》诗了吗?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好像正对着墙而站立着!”

  正对着墙而站立,就看不到前面,也无法向前再走一步。孔子在用这一形象说明学习《周南》《召南》的重要性,不学习,人就没有远见,也不会进步。《周南》《召南》中多是讲夫妇男女的篇章,多是为人处事最基本的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如果掌握不了,那么人就不会再掌握好那些社会上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就不能再走得更远了。《大学》中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中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也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更进一步的概括和理论提升,这是一种从近处、小处着手,逐渐推而广之的教育方法。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也。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解: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仅是玉帛等礼物吗?乐呀乐呀,难道仅是钟鼓等乐器吗?”

  孔子重视礼乐,是重视礼乐所体现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精神,礼乐就成为空洞的形式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一贯反对形式主义。

  17·1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用各种小人中的一种作譬如,那就像打洞钻墙的小偷吧!”

  钻墙打洞的小偷,内心总是满怀恐惧,不会安稳。一个人缺乏足够的精神能量,内心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或者做的事缺乏正义,不能正气充盈,那么其表面再严厉也是演戏,如同俗语所批评的“猪鼻子里插根葱——装象”。孔子认为,这种人的内心和小偷一样。

  17·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解:孔子说:“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乡愿是一乡里都说好的人。他们无原则、无是非,对什么人都一团和气,见什么事都只说好话。这样的人孔子非常讨厌他们,对他们直接大骂了。孔子是讲原则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貌似宽厚的好好先生,终将让道德荡然无存。

  毛泽东称:“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曾批评过“做戏的虚无党”,说他们:“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这种人把一切原则和是非都看作虚无一物,甲来了装甲样子,乙来了装乙样子,除了个人的利益其余什么都不信,不停地四面演戏、左右逢源。

  鲁迅批评的“做戏的虚无党”,就是孔子批评的“乡愿”在现代的翻版。看来孔圣人与鲁圣人有许多思想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