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99)|礼崩乐坏让人急

2021-11-24 14:39:4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季氏篇第十六

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季孙氏要攻打颛臾。冉求、子路去见孔子告诉他:“季孙氏将要攻打颛臾。”孔子说:“冉求!这岂不是该责备你吗?颛臾,过去周的先王把它封在东蒙山主祭之国,而且它已在鲁国的国境之中,已是鲁国的臣属国了。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康子想这么干,我和子路两个做其臣的都不想这样干。”孔子说:“冉求!史官周任曾说过:‘能贡献自己的才干就任职,如果不能就辞职。’遇到危难而不支持,将要倾倒而不扶持,那么用你们这些助手有什么用呢?而且你刚才的话不对,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说:“现今的颛臾,城墙坚固又离季氏的费地很近。今天不把它攻取了,将来一定会给季氏子孙留下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就讨厌你这种态度,不说自己心里想要,却另外找别的借口来掩饰。我听说一个诸侯之国、一个大夫之家,不忧患财富不足而忧患财富不均,不忧患贫穷而忧患社会不安定。这是因为平均了就不会有贫穷,社会和谐了就不会感觉财富不足,国家安定了就不会倾覆灭亡。像这样的话,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再搞好礼乐教化、仁义德治来吸引他们归服。如果他们前来归服了,就要使他们能够安定下来。现在仲由与冉求,你们辅佐季康子他老人家,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吸引他们过来;国家因内乱而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反而暗中计谋在国境之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氏的忧患,不在于颛臾,而在于自己的萧墙之内了。”

孔子因得知季氏要攻打颛臾国,而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直接影响了大众的价值判断。孔子认为,如果季氏攻打颛臾,名不正,言不顺,破坏了社会安定,他的忧患就不是外面的颛臾,而在自己国内了。成语“祸起萧墙”就是由此而来。1941年“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发表的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就引用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告诫国民党自己的错误政策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和孔子讲的是一个意思。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解: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则制礼作乐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做出决定;天下昏乱,则制礼作乐出兵打仗由诸侯做出决定。决定于诸侯,大概传到十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决定于大夫,传到五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大夫的家臣把持国政,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天下清明,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政治清明,那么老百姓就不会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孔子总结的历史经验,诸侯、大夫、陪臣专政,国家就不会长久存在,一切都跟着完蛋。这用历史经验强化了上节“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反映孔子政治上的精英主义与专业主义倾向。他认为政治是一门专业技术,礼、乐、兵、祀都有专门的知识,需要天子、诸侯、大夫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才能搞好。至于普通的老百姓,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没有必要对此议论纷纷,一旦到了议论纷纷的时候,那说明政治已经变昏乱了,并不是好事情。孔子这一思想与现代民主观念是相冲突的,现代社会,政治是众人之事,普通老百姓需要了解政治、参与政治、监督政治。但是政治确也有其专业知识和技术,也许现代民主制再结合上孔子的专业主义才是更高级的政治。

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解:孔子说:“国君失去爵禄的控制权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手里也已经四代了,所以鲁桓公做大夫的三房子孙现在也衰微了。”

孔子讲鲁国的事实,证明了上节他总结的历史经验。礼崩乐坏,权力下移,孔子对眼前的现实很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