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94)|做好自己最重要
2021-10-13 14:19:3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5·16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解: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说话不涉及义理,喜欢卖弄点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有什么成就的!”
孔子批评的这种现象到现在也很多。有的单位中的人,喜欢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这议论那,耍个脑筋急转弯、讲个俏皮话,就是不谈点正经事,大半天的光阴就过去了,如此一来,不光个人不会有什么成就,单位也不会有什么效率。还有现在一些号称是知识分子的人,像大学教授等,他们聚在一起,基本上不会探讨学问、追求真知,而是主要去谈房子、车子、票子、女子,等等,甚至讲点黄段子以显示自己的幽默,与孔子批评的情况高度吻合。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没有了孔子所提倡的使命感、责任感,完全成了孔子所斥责的小人儒,他们要有点成绩、成为好教师,那也是很难的。总之,孔子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批评,到今天也有警醒作用。这大约就是海德格尔讲的“闲话”状态,丧失了本真。
15·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解: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作为为人处事的根本,用礼制来推行它,用谦虚的话语来表达它,用诚信的态度最后完成它,这是真正的君子啊!”
孔子多次讲到君子,在这里他给出了成为君子的四个条件,那就是有道义、行礼制、言谦虚、讲诚信。这四条做好了,就是真君子。
15·18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解:孔子说:“君子怕自己没有本事,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
这就是儒家的为己之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能力水平,而不是先去求得别人的肯定,成名成家。
15·19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解:孔子说:“君子痛心自己去世后获得的名声与自己的实际不相称。”
中国有古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就是所谓的“三不朽”,一个人如果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没有做出点成就,却在死后获得了与此不相称的名声,孔子认为这是令人痛心的。在这里,孔子表现出作为思想家的特立独行,与其哲人的身份是相符合的。一般的人对于死后的名声,能浮夸一点就浮夸一点。活着的人、死者的亲属能夸大一点就夸大一点,以至于有的家属求名人撰写死者传记从而扩大死者的名声,并把这当作自己的孝心表现。古人死后有许多谥号为“文成”“文正”“文公”的,但除了王文成(王阳明)、曾文正(曾国藩)、朱文公(朱熹),又有几人能与此相称呢?
这句话还有个读法:“君子痛心自己死后没有名声被别人称道。”把名声当成了人生追求的目的,似乎与孔子在别处的思想并不融贯。
15·2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孔子说:“君子责求自己,小人责求别人。”
这是为人处事的两种基本态度的对比。有了问题,君子的态度是先从自身找原因,而小人则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一般的后果是:君子越来越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小人则日益众叛亲离。不光是普通人在此有君子、小人之分,大大小小的领导也可分为君子式领导和小人式领导。君子式领导推功揽过,出了问题先做自我批评;小人式领导推过揽功,出了问题先怪罪下属,别人都有问题,只有自己尽善尽美,一点毛病也没有。总之,君子都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
这句话还有另一种读法,求有依靠之意。君子做事情依靠自己,小人做事情依靠别人。君子做事情先求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认为求人不如求己,先把自己做到最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小人则没有志气,自己不努力,到处求别人。这样讲就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