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92)|不轻言牺牲,但也不怕死

2021-09-22 14:16:4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5·6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解:孔子说:“史鱼真是一位正直的人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他就可以辞官不做而把自己的才能抱负收藏起来。”

孔子对正直的人和君子的表扬。在孔子的价值体系中,正直的人、君子都值得肯定。但孔子更加认可君子,正直的人不分场合始终如一,但有可能送掉性命却于事无补;而君子则有所隐忍,在政治黑暗之时,就会辞官不做,他不会因硬拼而失去性命,而是有所改变,静待时机。从孔子的一贯表现来看,他还是在坚持理想的同时,注意保全自己的。丢了命,一切便无从谈起,君子高于正直的人。

15·7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孔子说:“可与这个人交谈而没有与其交谈,这是错失人才;不可与这个人交谈而与其交谈,这是浪费言语。一个有智慧的人,既不会错失人才,又不会浪费言语。”

如何才能知道一个人是值得可言还是不值得可言?这关键就在于知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的智慧要在实践中养成。

15·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会勇于牺牲,以成就仁德。”

孔子尽管不提倡丢了性命地拼命硬干,特别是在政治黑暗时,他希望隐忍待机。但这并不是说,就做缩头乌龟,关键是对仁德有个综合考虑。如果被砍了头对成就仁德有好处,反之则有坏处,那么孔子还是有自己的担当的,认为成就仁德要高于自己的生命。孔子讲“杀身成仁”,后来孟子讲“舍生取义”,让人看到了儒家刚猛的一面,一直对中国人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

15·9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解:子贡问怎样养成自己的仁德。孔子回答说:“工匠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一定先把自己使用的工具搞好。我们居住在一个国家里,要向领导层中的贤良者学习,与知识分子中的仁德之人交朋友。”

这就是孔子提倡的“以友辅仁”。有了这样的学习对象和朋友,自己就会不断地向上,他们就好像是养成仁德的良好工具。其实,不仅是修养方面,在一切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都是一个普遍规律。“磨刀不误砍柴工”,无论做什么事,先把做事的工具准备好,都将有助于事情的成功,这是打基础的工作。

15·10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解: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使用夏代的历法,乘坐殷代的车子,礼帽则用周代的,音乐用舜时与周武王时的。要排斥现在流行的郑国的音乐,疏远花言巧语的小人。郑国的音乐奢靡淫荡,能说会道的小人则十分危险。”

鲁迅先生曾提出过“拿来主义”,认为:“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孔子也是提倡“拿来主义”,只不过鲁迅先生讲的是对于外国,而孔子讲的是对于前朝,这是对于文化的“拿来主义”,是批判地继承,不管哪个朝代的,只是对治理国家有用处,就加以利用。这种利用是理性辨别的结果,要摆脱感性上的愉悦所造成的偏差,不能从躯壳上起意。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大体上都是这个思路,历朝历代好的东西,新的王朝都会加以吸收利用,所以中国的历史是连续的,没有出现过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