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90)|儒家的小乘、大乘境界

2021-09-08 14:20:4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4·44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解:孔子说:“在上位的人依礼而行,那么老百姓就容易使唤。”

孔子点明了他所提倡的礼治的核心及其重要意义。如果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父与子、夫与妻等等,都是一对矛盾体的话,那么统治者、父、夫等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孔子对矛盾的双方都有要求,但他更多的是要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如首先要父慈,然后才是子孝。因此孔子的学说是对统治者、对君主加以限制的,后世之小人儒却发展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无不是的父亲”等等,是对孔子思想的背叛。在这儿,孔子在礼上对统治者提出了要求,认为统治者要自觉遵守礼制,凡事依礼而行,给老百姓做出榜样,老百姓才能好领导,那隐含的意思是,如果统治者为所欲为不讲礼治,那么就别怪老百姓起来造你的反。在孔子的思想传统中,统治者要身先士卒做表率,社会的风气才会好。

14·4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解: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修养自己,使自己严肃恭敬不松懈。”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自己身边的人安乐。”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天下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天下百姓安乐,尧、舜都不能完全做到。”

子路的问,孔子的答,讲出了君子的三层境界,一层比一层的格局大。

第一层只是在道德修养上做好自己,这一点操之在我,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达到。

第二层自己道德上修养好了,又能够让这种个人的修养将身边的人也一起带好,使家人、朋友、同事等都能向上提升,得到道德生活的安乐。这一层就不光是自己的事情了,还要有与别人的互动,而互动就牵涉到技巧、心理把握等等,并不完全操之在我。

第三层自己道德上修养好了,又能让天下百姓一同提升,获得安乐。这一层就更加困难了,需要有权力、团队等条件,所以尧舜这样的圣贤也没有能够完全做到。

从逻辑上看,第一层自我修养是修己的充要条件,完全操之在我;第二层、第三层,自我修养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要达到安人、安百姓的结果,还需要做一些外在的条件。这三层境界就是后来《大学》中讲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层主在修身,是内圣功夫;第二层、第三层则在修身基础上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由内圣而外王的功夫。儒家尽管强调为己之学——学习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实现内圣,但儒家毕竟不同于道家的出世,其是入世的,有着家国情怀,希望由内圣而外王,以自己的所学让别人、让世界更好,有条件实现,作为一名儒者自然是高兴的。如果没条件实现,真正的儒者也能安于自己的内圣而自得其乐,而不会怨天尤人、悲天怆地。只安于内圣类似于佛家的小乘境界,安人、安天下则类似于佛家的大乘境界,其间的担当是有很大差别的。子路与孔子的这则对话,把儒家的小境界、中境界与大境界都讲清楚了,也更加丰富了为己为人之学的内涵。

14·46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解:原壤分开腿坐着等孔子。孔子到了说:“你小时候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长大了也没有什么德业可以称述,现在老了却又不赶快死了,这就是祸害。”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让他收起来)。

据说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乃不为礼法所拘的人物,与孔子的一板一眼形成对比,在这里孔子是开着玩笑批评他,很符合老朋友之间的交往。要不是朋友的话,原壤就会揍孔子了。

14·47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解:家乡阙里有一个少年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说:“他是来增益学问的人吗?”孔子回答:“我看见他坐在只有成年人才能坐的席位上,又看见他与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一个想增益学问的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孔子老家有少年来,把孔子气得不轻,只因这少年没大没小、言行不合孔子时代的礼貌。所以,孔子给他的评语很差。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对于礼、对于长幼有序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那就是对年轻人管束得太多、要求太严,压抑了其创造性和生命活力,这保守的一面对后世有极不好的影响。五四时期,鲁迅先生等人都对于此方面予以严厉批判,希望年轻人能够敢爱、敢恨,放开手脚去走自己的路,不要中了少年老成的毒。这一从批判的角度对儒家思想的改进,其实是有益于儒家思想的创新性发展的。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大约他见了少年人与他并肩而行,就不会像孔子那样给出极负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