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87)|做好自己,不要与人较高下

2021-08-18 15:55:2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4·28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解:曾子说:“君子思考不超出其职位。”这一方面体现了曾子对于社会秩序的遵守,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保守思想。人人思不出位,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也可能会压抑了人的创造性,从而使社会失去活力而停滞不前。

14·29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解:孔子说:“君子认为说的比做的多是可耻的。”

孔子一贯讨厌说大话、唱高调、吹牛皮,骂这样能说会道的人是佞人,生怕自己说到做不到。这就是儒家所强调的诚的精神,言行要一致,不诚无物。今天的商业社会、选举社会,人们先把大话说出来,只要能把东西卖出去、只要能当选就行,至于过后和自己说的符不符合,那就无人再管了,也无人以此为耻。孔子这一套便有些吃不开了。

14·3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解: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我一条也未能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讲自己啊。”

智、仁、勇在《中庸》中被称为三达德,这是君子修身所达到的主要目标。《中庸》又引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者是好学中庸之道,仁者是力行中庸之道,勇者是耻于不学不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儒家所称的大本大源、天下大道。仁者就是用天下大道正确处理自己与世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使自己与世界有了一体之感,从而让自己从原子式的个人中解放出来,不再为自己小我的富贵得失而忧心;知者因为掌握了天下大道,能够随时以此对所遇之人与物作出分析判断,因此心有定力,不会疑惑;勇者掌握并力行天下大道,自会无所畏惧,笃定前行。孔子讲,这三条他都未能做到,也许不全是谦虚,因为这三条是一个不低的标准。但从孔子以往的言行判断,他一定是做得比大多数人要好很多。这三条值得每一个人去追求,具有了这三条修养,一定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无比幸福的人。

14·31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解:子贡喜欢和别人比较短长。孔子说:“就你好吗?我可没有这些闲工夫。”

子贡比较聪明,喜欢和别人比高下,受到了孔子的批评。过多地与别人相比较,那么就会务外而遗内,从而让人生心浮气躁。孔子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因为他更关注的是自己的修养。自己的修养还没有做好,又哪有闲工夫去和人比这比那呢?这也就是孔子讲的为己之学。

14·3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解:孔子说:“不必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而应当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这样的话,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说了多次:“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等等。都是讲要先做好自己,不要浮浮躁躁地外求,表现了一名教师的反复叮咛。现代人想办法炒红自己,甚至为了让自己红都失去了底线,对“人之不己知”有种莫明的恐惧,与孔子的教导背道而驰。

14·3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解:孔子说:“不预先猜测别人的欺诈,也不臆断别人的不诚信,但对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也能及早察觉,这样的人就是贤人吧!”

世上有一种多疑之人,往往先猜测别人欺诈自己,臆断别人对自己不诚信,满眼里没有好人,搞得自己心神不安,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孔子对这种心理疾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能够加以克制,这就是仁人的表现。但是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人,也并不是说自己就是书呆子。如果真有人欺诈、不信,自己也是可以预先识破的,这就是智者的表现。仁且智,即为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