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86)|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2021-08-11 14:32:3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4·21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解:孔子说:“一个人说起来大言不惭,做起来却就难了。”
好吹牛的人,说得多,做得少,从孔子时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14·2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解: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得到消息便沐浴后上朝,向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杀掉了他的国君,请鲁国派兵讨伐他!”鲁哀公说:“去告诉季孙、孟孙、叔孔三位大夫吧。”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您却说:‘去告诉那三家大夫吧’。”孔子到三家大夫那里去报告,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
孔子以礼而为、知行合一,这种认真精神到今天也值得发扬。同时,字里行间也体现了孔子对鲁哀公及三家大夫的强烈不满。
14·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解:子路问如何服事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而可以对他犯颜直谏。”
儒家强调“诚”,认为不诚无物,孔子讲的服事君主就表明了这种态度。
14·24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解:这句话在孔子的话语系统中有多种解释。首先,如果将君子、小人理解为贵族统治者和普通劳动者,那么这句话是对一种社会分工的描述。孔子认为:“作为统治者要上达于道,而作为普通劳动者则要下达于器。”道指仁义礼乐等知识,而器则指一些具体的生产、生活的手段。孔子讲“君子不器”,就是指君子要上达,而不要下达。其次,如果将君子、小人理解为在道德上的不同境界,那么这句话便体现了孔子的态度。他认为:“君子向上进入更高的境界,小人向下沉沦于卑污的境界。”
14·2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解: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
根据孔子这句话,后世儒者将学习分为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为己之学是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并且不为外界的变化所左右,人生就是笃定的、沉静的;为人之学则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富贵欲,皆是从躯壳层面上起意,外人说好、很时尚,自己就去学习,风尚过了、外人不再说好了,自己便不再去学习,学不学完全受外界左右,自己不能做主,人生是浮躁的,内心是不沉静的。
毛泽东青年时代写的诗《送纵宇一郎东行》中有句: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表达的就是要追求为己之学。美国现代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自我实现”的概念,指出自我实现的人专注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不断发挥潜能,完善自己。这也是为己之学。
14·26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解:蘧伯玉派一位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和他坐在一起而问起了蘧伯玉的近况。孔子说:“你家老先生最近在干些什么呀?”使者回答说:“我家老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错却还未能做到。”使者辞别出去。孔子赞叹:“真是一位好使者!真是一位好使者!”
孔子曾称赞蘧伯玉为君子。蘧伯玉的特点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能不断地检视自己,改正错误。这一特点与孔子提倡的内自讼精神高度一致,所以得到了孔子肯定。所谓内自讼,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自我批评。蘧伯玉的使者对其自我批评的行为理解得很透,表达得十分到位,所以得到了孔子的赞叹。今人也要学习蘧伯玉这种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正错误的精神。
14·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此句重出,已在第八篇《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