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82)|追求安逸的生活,就不是知识分子了
2021-07-14 16:10:5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宪问篇第十四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解: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出来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出来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
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在《泰伯篇第八》中他强调“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表达的也是这个思想。一个人如果在政治清明时,却不能出来为国家服务,那么此人要么无能、要么自私,是可耻的;政治不清明,自己却能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升官发财,说明此人在同流合污,那么也是可耻的。作为一名有人格的官员,政治清明时,做官取俸禄,但当政治不清明时,就应对此坏政治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能为了俸禄而丧失自己的原则,为黑暗政治做事。
14·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解:“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四种毛病都能克制住,可以称得上仁德吗?”孔子回答说:“这算得上是难能可贵了,算不算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实际上是否定了“克、伐、怨、欲不行”可以称仁德。佛教讲三毒,为贪、嗔、痴。对应着儒家提出的人的四种毛病,贪与欲相当、嗔与怨相当、痴与克、伐相当,都是人极难克服的毛病,稍有放松,就可能犯病。能把这些毛病克制掉,确实难能可贵,也是人生修养有了极大进步。但孔子为什么又不认为其为仁德呢?因为克制住自己不犯某种毛病,只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这种消极行为对于一名推崇出世的佛教徒也许已经足够了,但对于一名儒者却远远不够。儒家强调入世精神,成为儒家所肯定的有仁德的人,不仅需要消极地不干什么,而且还需要积极地去干什么,要有所担当、入世践行,如“仁者爱人”。这样才会获孔子首肯。
14·3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解:孔子说:“知识分子如果追求安逸的生活,那么就不足以称作知识分子。”这是孔子对知识分子所提出的要求。他认为一名知识分子如果只是从个人躯壳上起意,追求个人的安逸和快乐,留恋着“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么便不配称作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一名知识分子在身、心之外,应该有更高远的精神追求,要有使命感、责任感,而非仅追求个人的一己之私利。这已成了儒家的传统,历来都这样要求一名知识分子。例如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就批评阳明后学耿定向,说他一方面求田问舍,一方面又在那儿大讲良知,运用的就是孔子的这个思路,认为耿定向不足以称为一名知识分子,充其量是一名假道学而已。当然,在今天看来,这样评价一名知识分子也许有些苛刻,因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系统,毕竟有身、心、神三个层次,并不必须因精神层次而抹杀身、心两个层次。但孔子提出的作为对知识分子的更高要求,还是颇有激励人的作用的。正如孟子所言:“壮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又怎能仅是“士而怀居”呢?
14·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解:如本篇第一节所言,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在《泰伯篇》中他讲:“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本篇的开头,他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在这儿,孔子又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谦逊。”这差不多同样的意思。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说,可见其对这一思想的重视。国家政治生态好,行为正直、言语正直,则会不断取得进步;而如果政治生态不好,行为正直,言语正直,不但会受到打击,可能还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在此前提下,孔子要求行为上有底线,不同流合污,但言语上却要小心,不必过于激烈,该说点软话就说点软话,总之孔子是现实主义者,认为没必要因言语之争而丢了脑袋。这叫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