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81)|中庸之道的妙用

2021-07-07 13:14:2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解:孔子在区分好的领导者和不好的领导者。他说:“好的领导者容易和他共事却难以讨他喜欢。不用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也不会喜欢;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并不以个人喜好而是衡量各自的才能。不好的领导者难以和他共事却容易讨他喜欢。用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也会喜欢;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就十分苛刻、求全责备。”

孔子分析真到位,这样不同的两种领导人一直到今天也很容易见到。好的领导人宽洪简重、量才使用、出于公心;而不好的领导人则私欲膨胀、易被讨好,用起人来求全责备,让人不愿共事。历史上记载的那些失败者,大多具有孔子指出的不好的领导人的特点。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解:孔子说:“君子坦坦荡荡、泰然自尊却不会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却不会坦坦荡荡、泰然自尊。”

孔子在此讲了儒家的辩证法,儒家的辩证法就是中庸之道。中就是事物所能达到的最恰当的位置,达到这一位置可以有既A又B的方式,如直而温、刚而柔;也可以有非A非B的方式,如不左不右、不鲁莽不怯懦;还有A而不B的方式,A即是中,B代表A的过或不及,如哀而不愁、威而不猛,此节就是这种形式。泰代表着人生修养的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内心坦荡、安然自处,外界的一切并不足以扰动,但是拿捏不好,则会让人感到此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因此在提出泰这种状态之后,孔子又用“不骄”加以限制,以防其过。而人生修养不好,表面上很盛气凌人,其实恰恰心中不自信,不能达到那种泰然自尊的最佳人生状态。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对于人生修养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解:孔子说:“刚强、坚韧、朴实、寡言,有这四种品德就接近于仁了。”

刚强则不为欲望所动,坚韧则不怕任何艰难困苦,朴实则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寡言则不会花言巧语。孔子一贯反对能说会道、追名逐利、内心没有规则之人,而其反面就体现了这四个字的特点。有了这四个特点,这个人就如大山一样沉稳、厚重,任何外力都无法将其撼动,所以孔子又有“仁者乐山”的说法,其道理是贯通的。今人“木讷”已成一贬义词,也可看出现代社会对能说会道的重视。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解:在本篇第20节,同样的问题子贡也问过。子贡在孔门属于言语科,思维敏捷,善于应对,可以从事外交工作,因此孔子对他的回答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而对子路的回答就不同了,这也可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子路是个直脾气,说话不过脑子,容易伤人,因此当他问:“怎么样便可以叫作知识分子?”孔子的回答是:“相互切磋帮助,和睦愉快相处,就可以叫作知识分子。朋友之间要切磋帮助,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像子路这样脾气暴的人,读了点书,在社会上能与朋友处理好关系,在家里能与兄弟姐妹处理好关系,就有点知识分子的样子,可以叫作文化人了。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解:孔子说:“好的统治者教导老百姓七年,也就能够叫他们去作战了。”打仗需要动员组织,散兵游勇不行,没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也不行,能够团结一致、号令严明、技术过硬,没有一定时间的教育,肯定不行。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解:这一节接着上节,孔子说:“用没有经过训练的老百姓去打仗,是叫他们白白送命。”孔子有理想,但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知道战争的严酷性,并非讲讲道德修养就可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