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73)|社会搞得好不好,关键看在上位的统治者

2021-05-12 13:58:0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解:季康子向孔子求教如何搞政治。孔子针对他回答:“政字的意思就是正道。你自己带头搞正道,谁还敢不搞正道。”季康子是鲁国的上卿,地位相当于百官之长,这与前面子张的地位不同。子张向孔子问政,相当于大学毕业,刚考取了公务员,因此孔子告诉他要不懈怠、要忠诚。而季康子的身份则相当于朝廷里的主要负责人,对这样的主官一类的官员从政,孔子的要求就明显不同。

在孔子看来,作为主官就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己带头搞正道,别人才能跟着你走正道,政治才能上轨道。这可以说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优秀传统,老百姓看一个统治团队,主要看这统治团队的主要领导阶层,重视其行胜于其言。他们行得正、做得好,老百姓就信任,统治团队就有公信力。否则,自己行得不正,说得再多,老百姓也冷漠以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文化传统,对于中国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主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一名主官就不能停止自己个人的修养。

从个人“帅以正”到“孰敢不正”,这里面没有强烈的逻辑关系,前者既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前者与后者却有很强的人情事理的相关性。这种不讲逻辑却又有强相关性的论述方式,正是中国思想的一个特点。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解:季康子苦于国内盗贼太多,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回答他说:“假如您的欲求不是太多,就是奖励他们去偷抢,他们也不会干。”

这是孔子的一贯思路。社会治理出问题,首先要求统治阶级反思自身出了什么问题。统治阶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而对于社会出的问题要承担主要责任。在这里,对于国家多有盗贼,孔子给出的原因是统治者的贪欲太强,表面上看隔得太远,其实是很有道理的。统治者贪求无度,就会巧取豪夺,那么这样的统治一定会导致民不聊生、百业凋敝,老百姓生活无着,只能去偷抢甚至是揭竿而起,以求得生存的权利,这就是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的官逼民反,这是其一;其二,统治阶层贪欲无度、花天酒地、生活奢靡,就会败坏整个社会的风气,拉低社会的道德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个民间的文化氛围、道德追求也就会趋于低下,从而笑贫不笑娼、笑穷不笑贼,如此一来,盗贼多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岳飞有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自然太平矣!”正是讲的孔子在此节中所教给季康子的道理。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搞政治的办法:“假如杀掉那些无道之人,而亲近那些有道之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您搞政治,为什么要用杀戮的办法呢?如果您想做个好人,老百姓就会跟着做个好人。统治者为人处事的德行就如同是风,老百娃为人处事的德行就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季康子这次问政提出了一个法家的办法,那就是以赏罚二柄塑造出一种好的政治生态。孔子否定了这种以杀为主的霸道做法,他提出的思路还是统治者的教化与榜样。隐含的意思是,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化好了,那么自可恭笃而天下平,根本用不着杀人的办法。孔子提出的是一条根本的思路,而在现实的政治中,季康子提出的方法也并非全不靠谱。毕竟,现实政治是复杂的,所以历代统治者推崇王霸杂用,外儒内法。

从季康子的三次问政来看,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当中,孔子更加强调君的作用和父的作用,他认为主导方有更多的义务做好自己、尽到本分,从而强调对主导方的约束。而后世儒者强调“无不是的君父”,放弃了对主导方的约束,加重了对弱势一方的苛责,完全背弃了孔子的原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