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65)|颜渊去世,孔门有些混乱

2021-03-10 16:24:3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解: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他说:“有一位叫颜回的学生最好学,但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已没有这样好学的学生了。”

鲁哀公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的答案也是颜回,可见他对于颜回的高度认可。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解:颜渊去世了,他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叫颜路。他请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渊置办棺外之椁。孔子说:“不管有才无才,你的孩子是孩子我的孩子也是孩子。我的儿子孔鲤去世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来替他买外椁。因为我是曾经做过大夫的人,在一些场合是不能徒步行走的。”

颜路似乎缺乏人际交往的分寸感,他因孔子喜欢自己的儿子颜渊,便提出了非分的要求。而孔子自有自己的原则,他并不因自己喜欢颜渊就不再讲究自己的原则了。这节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有启发,洞察人性。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解:颜渊去世了。孔子说:“唉!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呀!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呀!”

颜渊去世,对孔子打击极大。孔子自认负有重大的文化使命,他曾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一生操劳奔波,就是要把这文化传承下去,但在各国游说的结果却让孔子十分失望,晚年只好回到家乡,希望整理文献,在政治之外,用学问的形式将他的文化理想留存下来。而做这件事最合适的人选就是颜渊,他勤奋、好学,对孔子整个的思想有全面的把握。孔子对他也有极高的期望,没想到他却先孔子而逝。孔子年龄大了,政治上已无望,传承其思想的弟子又先死了,其内心之痛可想而知。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解:颜渊去世,孔子哭得十分痛心。跟着孔子的人说:“您痛哭得太过了!”孔子说:“我真的太过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痛哭,我还为什么人痛哭呢?”

儒家讲究节制情感、以理化情,因此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都是颇为理性的,颇似哲学家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与之相对的畅快淋漓的表达情感的“酒神精神”则十分罕见。这也正是儒家的理性主义特点之所在,后世王阳明的一名弟子,在接到自己儿子因病去世的消息时,王阳明劝慰他:这正是我们用功夫的时刻。意思是要把悲伤限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内,不要让悲伤的情感驾驭了自己。这一修养功夫发展到极端就是一些所谓的道学先生,喜怒不形于色,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些不近人情的怪物。孔子有极高的修养,但他从一开始就反对这样的极端。在理之上,还有一诚字,因此他对待自己喜爱的学生之死,有些真诚的感情流露,这也说明真正的思想家绝不会是僵化的,思想在他身上的呈现总是活泼泼的。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解:颜渊去世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厚葬他。孔子不同意,说:“不可。”但学生们还是厚葬了颜渊。孔子说:“颜回待我犹如父亲,我却不能像看待儿子那样看待他。这不是我的真实想法,都是你那几个同学干的。”

孔子的真实想法是反对逾越礼制的厚葬。他儿子孔鲤去世时这样,他视之如子的颜回也应这样,而且颜回作为最懂孔子的学生,孔子以为颜回一定会同意其想法。但是颜回的同学却不是如此,他们大约如同社会上的一般人那样,以为厚葬会显得更有身份,是对死者的尊重。因此,孔子对此是不满的,认为这些学生并不真正理解自己,也并不真正理解颜回。在这儿,作为思想家的孔子是孤独的,学生们不理解他,而理解他的学生又死了。孔子病重时,学生们成立治丧处,孔子出于同样理由,也很生气(《子罕》篇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