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56)|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2020-12-23 15:31:2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解:孔子说:“凤凰没有飞来,黄河也没有出来图画,我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孔子一生怀抱着恢复周公之治的理想,风尘仆仆地奔走于不同的国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管他大多数时候都有着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能够不断地激励自己和其弟子。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自己逐渐老去而社会越来越混乱的时候,难免也会有其悲哀和无奈,于是才有了这句感慨。有了这句感慨,才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孔子不是圣人,而就是一普普通通的人,他有着自己的乐处,也有着自己的哀伤;有着自己的奋然前行,也有着自己的苦闷徘徊;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也会有着些许怀疑,问一下“这个世界会好吗?”总之,普通人所有的心理,孔子都有。但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走出这种失败情绪,休整一下又可继续前进,这才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孔子超出普通人的地方。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解: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衣冠整齐的贵族以及眼睛失明的残疾人,相见的时候,虽然他们年轻,孔子一定站起来;从他们身边走过时,一定要快走几步。
孔子是真正知行合一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在他的生活中、他的日常言行中表现出来。本节对孔子行为的描述,其实是他仁与礼的思想的体现。孔子哀伤家有丧事的人、尊重有爵位的人、同情身体有残疾的人,他的行为很简单,但他所教育的仁爱与礼仪,就在这样简单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了。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行为里,我们也可见孔子作为思想家的真诚与可爱。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解:颜渊由衷地感叹说:“老师的学问与道德,越抬头往高处看,越觉得高;越用力往深处钻研,越觉得深。看到它在前面,忽然却又到了后面,(高深而琢磨不透。)(老师有好的教育方法,)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的学问与道德的境界不断提升,)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了。这样已充分竭尽了我的才能,(但老师的学问与道德)依然像高山一样耸立在我面前。我想继续向上提升自己,却又找不到道路。”
好学生才能理解老师的高明之处,颜渊就是这样的好学生,知道孔子的伟大之所在,一段感慨把孔子高山仰止的伟大形象就给刻画出来了,难怪孔子视颜渊为自己最好的学生。人贵得知己,孔子也不例外。毛泽东称赞的现代圣人鲁迅先生亦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生有涯,人的学问与道德的提高无涯,故而需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知道不足、不断进步,颜渊为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只有沿着崎岖的山路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解:体制内的人或想混体制的人对于级别和资格都很在意,认为一辈子的奋斗就在于那个级别或资格。子路求学目的在做官,难免有这种想法。孔子得了重病,子路便命孔子的学生组成有级别的人才有的治丧处。没想到孔子的病却渐渐好了,他听说后批评说:“仲由干这一种虚假的勾当也太长了!我本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一定让人组成这种组织。我这是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与其死在这些治丧的人手里,宁肯死在你们这些学生手里。即使我不能热热闹闹地举办高规格的丧礼,我难道会死在路上吗?”孔子没有追求级别的虚荣心,他认可实事求是、符合身份的礼仪,并且他认为与其搞虚假的演戏那一套,不如自己的学生们实实在在的真情流露更好。从这儿也可理解《先进》篇中孔子反对厚葬颜回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