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49)|孔子否定自己是仁人和圣人
2020-10-28 14:35:3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解: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别人唱得好,孔子一定让他回过头来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着又唱一遍。孔子重视乐教,也重视对音乐的学习。
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解:孔子说:“知识上的学习,我大约同别人差不多。但把知识贯彻于生活实践中做得像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成功。”孔子强调的是知行合一,重视实践,有了知识就要体现在生活中,学问与人生是结合在一起的,自己的学问中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中有自己的学问。这与现代专业主义不同,学问是学问,人生是人生,两者是分离的,例如当今大学里的哲学教授就是如此,其哲学与人生有的毫无关系。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解:孔子生前只是一名教师,他拒绝做教主,也拒绝神化自己、圣化自己。他承认自己就是一普通的人,只是比别人更有点追求、更有恒心、更加努力而已,因此当他那时的人称赞他为圣人、仁人时,他予以了明确的否定。他说:“讲到圣人和仁人,我怎么敢当呢?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而已。”他的学生公西华听了感叹:“这正是我们做学生的学不到的。”“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的自己,这也是孔子之为孔子,是历史中、活生生的真孔子。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解:孔子病重,子路请求去给他向鬼神祈祷。孔子问:“有这样治病的吗?”子路回答说:“有的。《诔》中说过:‘替你向上面的天神和下面的地祇祈祷。’”孔子回答说:“我早就祈祷过很久了。”孔子实际上是拒绝了子路的做法。
子路心痛老师,看老师病重,故而不能免俗,如同今日的有病乱投医、临时抱佛脚。准备向神祇们祈祷一番,无非是向神祇们讲讲孔子平时的嘉言善行,向神祇们拜拜、敬点祭品,求神祇们通融一下。孔子以为关键是要在平时立身处事做得好,而不是临时有了事和神祇们搞庸俗关系学,这是孔子顺着子路的思路对此做出的拒绝。更深里看,这是孔子对其“敬鬼神而远之”思想的贯彻,孔子时时处处都坚持其思想,使其思想与其生活相统一,这正体现了孔子真思想家的本色。如果平时讲自己的思想,一遇到事还是随俗,那这样的思想是虚伪的戏谈,是没有什么力量的。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解:孔子说:“奢侈豪华就会让人变得骄横、不谦逊,省俭朴素就会让人变得固执、浅陋。与其骄横,宁可固执。”曾国藩讲“撑起三根穷骨头”,颇得孔子之态度。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从容自在,小人整天算计牢骚满腹。”从人的系统存在来看这句话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人是身、心、神三层的系统,君子精神境界阔大高远,故而身、心上不足以动摇之,而小人精神境界猥琐,身体上的各种欲求、心理上的功名利禄都控制了他,故而会整天算来算去、患得患失。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解:孔子的生命与其哲学是统一的,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这句话就是中庸之道在孔子身上的体现,他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稍晚于孔子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倡的在过分与不足之间取中道的思想,颇近于孔子。其实就是唯物辩证法所强调的“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