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40)|孔子的思想仅是针对男子讲的吗?
2020-08-12 14:50:5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解:孔子认为不可以叛的是道。有个词叫离经叛道,其实经与道并不在一个层次上,经书上讲的,都是道在具体的条件下的表现。因此社会发展了,经就不一定适合了,那么一个人可以做到离经而不叛道。道要比经变化得更缓慢,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孔子在认识上认为这个道是万世不变的。当然,在今天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看来,人们可以无限地接近绝对真理,但永远达不到绝对真理,天不会静止不变,道也不会静止不变。怎样做到不叛道呢?孔子给出的方法就是:广泛地学习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再用在社会上的礼节加以约束。孔子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内外合一,这样的修养,在道还处在稳定阶段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解:这一节非常生动形象。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把持着卫国的政治。孔子在卫国,人在屋檐下难免不低头,于是有一天就和南子见了面,但从这节文字来看,没有讲是南子召见还是孔子主动拜见,不过从子路的不高兴来看,应该是孔子主动去拜见的。如果是召见,没有办法,子路也就没有什么不高兴的。孔子平时是老师,总会有点师道尊严的,但这次老师却因学生的不高兴而慌了手脚,不断地对学生解释,以至于对天发誓说:“如果我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
这样生动形象的孔子在别处很难发现,设想孔子见了一位名声不好的男性官员,恐怕也不会出现这样戏剧化的场景。这实际上折射了孔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不自觉地把女性放在了低于男子的地位上。孔子谈修身、谈君子、有教无类,基本上都是针对男子讲的,尽管其许多思想对于普遍的人都是有效的,但他仍把女人排除在外。正如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讲人的美德,只是适用于雅典自由的男性公民身上,对于其中的女性公民以及为雅典劳作的众多男女奴隶,是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的。正因为有这种思想背景,所以孔子师生才对见作为女性的南子有如此夸张的行为了。
从现代思想的发展来看,一种思想如果没有男女平等意识、没有环境保护意识,这种思想就是有缺陷的。这也是儒家思想现代化时所应考虑的问题,应更多从人的视角,而不是仅从男性的视角作出阐释,要清除掉那不在场的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前提。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解: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其是最高的!人们缺乏它已经很久了。”中庸是孔子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强调“执其两端用其中”,无过无不及,因此中庸是对对立双方的一种辩证综合,而不是所谓的折中主义,中是最恰如其分的所在,而不是机械的调和。孔子认为古代的圣王尧舜禹等都是中庸主义者,他称赞舜帝:“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而他所处时代的问题,就是从统治者到老百姓普遍地忘记了这种德行。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解:孔子给出了评价仁与圣的标准,这是由子贡的问题引出来的。子贡问:“如果有一个人,他能够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这个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是仁人了吗?”孔子回答:“岂止是仁人!他一定是圣人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这种程度呢!所谓仁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同时也使别人能事事通达。能够就身边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这可以说是践行仁道的方法了。”孔子认为,圣人的境界要高于仁人的境界,仁人只是自己做得好,圣人却能让天下人都一起好起来。仁人只是内圣,圣人却是内圣加外王,能让内圣在社会上见到成果。一位仁人,如果推己及人,从自己身边事做起,不断地践行仁道,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那么就是践行仁道的方法,就是走在了成为圣人的道路上。儒家知识分子能够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会像道家那样独善其身,与孔子在仁人之上还设定了圣人的目标是有关系的。儒家的修身是要在人群中完成的,要通过博施济众体现出来,所以他们不会在山林中隐居起来。